莫小新的博客:人体文化
相关专题:大学副教授裸体授课惹争议
相关评论:宽容艺术课上的裸体教学
“裸教授”洗不清也要跳黄河
江苏“裸体教授”封口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称中国人审美标准落后西方百年
文/本报记者 陈万颖
在被学校要求“封口”半个月后,被称为“裸体教授”的莫小新终于首次开口。
一个月前,刘海粟的故乡常州,一直默默无闻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师院”)瞬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个出名是因为一次“裸体”,准确地说,是一个老师的年老的裸体。
该校美术教授莫小新,在一次“研讨会”上脱下自己的衣服,全裸地给讲台下的学生们讲解自己身体的特点。
几天之后,《扬子晚报》发表了一篇现场报道,抨击了莫小新的“裸教”做法,并称“在场学生都不敢看”。
正是这篇报道,让莫小新在网上遭遇无数骂声。“中国人的败类”、“当众‘强奸’了学生的视觉神经”……
很快,江苏师院发出“宣传禁令”让莫小新暂时拒绝媒体采访。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面对网友的质疑,莫小新是否要为自己辩解?
“裸教”现场事先都有准备
不是一次常规上课
9月15日,在一间较大的画室里,20几名江苏师院美术学院的学生被通知来到这里参加一次名为“‘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教育’现场研讨会”的“实验课”。
这是教学计划外的一次课,目的是介绍江苏师院申请到的一个国家级课题:《“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第一阶段研究》。
莫小新是这项课题的具体策划人。因为当时几位课题核心成员都聚集到了常州,所以就开了这样的研讨会。
课上,莫小新为学生们找来了4个裸体模特,八旬老翁、六旬老太、年轻女子和大四男生。
莫小新和两位老人作为人体文化研讨的范例。
同学们要当堂完成一幅男女人体组合速写。这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太难了。这种作业在中央美院等学校中,也要上到大三才会涉足。
上课后不久,莫小新也开始脱自己身上的衣服。这时他给学生讲的是自己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烙印”,比如驼背、罗圈腿等等。
“我讲到哪里就脱到哪里,比如我讲胸,讲腰。我就脱上衣,讲到下身,就脱下身,但脱下身的时间非常短。”莫小新说。
“学生们都很认真,没人不好意思。”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第一负责人说。
临近下课时分,画室外有几个学生从门缝往里看。陈醉顺手把幕布拉上了。
“媒体说什么‘围观’,根本没有。”陈醉说。
《扬子晚报》记者没到现场
当时在场的媒体有常州当地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扬子晚报》记者并未到场。那么,那篇报道中使用的莫小新全裸授课的照片从何而来?
“他们到我家采访课题的情况,说需要照片报选题,我提供了十几张,研讨会的场面,有我的裸体的就两张,他们保证不会登出去,但是没想到最后登的就是这两张。”莫小新说到这里,笑了起来,语气颇有点儿无奈。
莫小新很担忧,这样的报道和图片会让社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无法接受。事实也正是如此。
“我们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有特殊语境的情况下作了这样的教学研究,而社会上的人却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应该接受不来。”莫小新说。
上课之前曾有反对意见
莫小新在上课前把自己要裸体讲授的计划告诉了参加这次研讨的所有人。包括学生,包括陈醉。作为这次课题的第一负责人,陈醉在上课之前找到莫小新,明确表示不赞成他如此做法。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裸体本身,而是我觉得有这么多模特了,他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没有必要亲自裸体。我告诉他,我不会在公开场合反对,因为我觉得这种尝试的精神是很可贵的。”陈醉告诉记者。
莫小新在上课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所有人,陈醉不赞成他的做法。但计划还是没有更改,他还是裸了。
“裸教”历史 这是第三次了
《扬子晚报》对当时现场的描述是:“面对老师‘惊世骇俗’的表现,大多数同学的表情显得十分惊讶和不自然……”
莫小新却说,同学们不是第一次见他裸了,反应也不是这样的。
第一次是1997年。这时,在美术教学中使用裸体模特进行写生练习已是常事。学期末的一次课上,莫小新请到了一个少女给同学们做裸体模特。同时还有一对老头老太。
同学们第一次见到年轻的身体。“呼啦”都围上去了。
但是很快,就有不少同学转而去画旁边的老头老太了。
“少女的身体很微妙,是流线型。而老人的身体线条感强,相对比较好画。他们试了,发现少女确实画不来,就走了。”莫小新说。
“模特觉得围观是受辱,遭冷落也是。”莫小新看到学生们这样对待模特和裸体写生,非常着急。
“我把学生叫到面前,脱光了问是不是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肮脏?是不是会有什么性反应?当时确实很多同学呆了,真有求我不要脱。”莫小新回忆。
但是奇怪,虽然有同学无法理解,但那个学期之后,莫小新发现学生们专心了很多。
第二次是1999年。但莫小新自己不认为这算是“一次”。因为这次仅仅是由于他想留下一些影像记录,才找回1997年原班人马,花20分钟时间重新“演”了一遍。
“那篇报道说得我像制作了一场教学事故,如果这样说,1997年的那次才是。”莫小新说。
“裸教”之后 当事人被限面对媒体
采访一波三折
“裸教风波”之后的莫小新俨然成了“红人”。9月27日,“莫小新的博客”开通,其内容主要是莫小新著作中的摘录。
许多网友据此认为,莫小新这次的“脱”,是为了炒作自己的书,为了让自己在55岁之年出名。
在其博客中的评论中,质疑声占据绝大部分,但不时会看到以“莫小新学生”的身份力挺自己老师的留言。
9月30日,记者曾致电莫小新所在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校方,得到的答复是“去他的博客上找他”。
于是,记者两次通过博客给莫小新留言。
10月3日,莫小新夫妇在给记者的邮件中,要求能看到记者的有效证件并核实身份。
“因为有了‘裸教风波’,我们对媒体不能不谨慎。请您原谅我们对您提出的这些或许有些过分的要求。”莫小新夫妇写道。
长达两天的“考验”之后,莫小新通过拨打报社总机查询的方式,最终确认了记者的身份。
学校下了“宣传禁令”
在博客中,莫小新曾表明自己现在不能够接受记者采访。
“禁令没解除。”当记者经过重重考验终于与这位美术教师通上话后,这是他的第一句话。
他解释说这个“禁令”是学校发出的。怕记者产生误解,他马上补充:“学校是为了保护我。我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也还是一个共产党员。”
是不是因为受到某种压力?是不是“被打压”?
面对记者的疑问,莫小新显得有些着急。
“没有,没有!‘国庆’期间我们的二级学院的院长还亲自发短信来慰问我和我全家,很关心的。”莫小新说。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禁令”,莫小新一家的长假“过得很平静”。
国家课题受干扰
在网友炮轰最严重的那几天,不仅仅是莫小新,连同这个名为《“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的国家课题也受到“株连”。
在此前媒体的报道中,文化部官员曾表示“在研究层面上是没有任何禁区的,但直接将此用于教学过程中显然不妥当”。
陈醉在“国庆”后曾到文化部讨论这次事件。“文化部和我的观点一致,莫小新裸体并没有错,只是由于他的身份是教授,所以我们认为不适合这样做。”陈醉反复向记者强调这一观点,觉得大多数网民对莫小新个人行为的谩骂没有道理。
陈醉和莫小新分别是这个课题的第一和第二负责人。除了江苏师院外,还有中央美院、中央戏曲学院、西南大学等高校加入。但江苏师院是最重要的研究基地。
“国家才拨了3万元钱,怎么够?”陈醉说。
记者从江苏师院了解到,原来申报的整个课题经费是150万元。但由于国家对社科类课题经费的限制,最终只拨了3万元。剩下的缺口绝大部分是江苏师院补上的。
在该课题的开题报告上,记者看到原定的研究期限是2005年3月到2008年12月。但“裸教风波”之后,这个时间可能要延长。
“我们现在发现很多观念还不是那么回事,不能急于求成。而且这次事件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很好的样本,可能要延长。”莫小新说。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