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网瘾,一定是家长出了问题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搜狐嘉宾聊天室。
今天作客聊天室的是中央电视台十二套《心理访谈》栏目的制片人周凌女士和栏目特约的著名心理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专家杨凤池先生。8月4号起,中央文明办等九部委共同开展了一个“戒除网瘾全国行”的活动,有很多心理学家都参与了活动,《心理访谈》也做了全程的报道,杨凤池教授也是“戒除网瘾特训营”的特邀专家。
网瘾问题是现在很多网友,特别是青少年网友家长特别关心的事情,今天请到二位作客聊天室,是想和网友一起聊聊这个活动当中二位对对网瘾少年以及家长的行为模式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同时还会谈到《心理访谈》在当时电视栏目存在的价值,希望关心《心理访谈》节目和网瘾问题的网友在在线过程当中踊跃提问。
我们先从中央文明办举行解除网瘾的活动开始说起,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活动,而《心理访谈》这个栏目在其中承担了什么样的任务,对这个活动有哪些促进?整个行动取得哪些效果?
周凌:实际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心理访谈》从开播以来一直在关注的事情,包括像网瘾的孩子以前在单期节目当中全都做过。现在网瘾是家长特别关心的而且是社会的热点,我们原来在06年的5月份打算策划在暑期做一个系列节目,正好文明办、共青团中央从去年开始推广绿色网络工程,去年就有这么一个活动,今年我们实际上等于几家联合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来。
以往媒体谈论到网瘾的时候,大家更多会从社会层面去说,所有的因素都非常多。社会因素我们不能不去谈,比如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但是所有的网吧几乎都是为了未成年人开的。包括网络游戏,在美国实际对网络游戏是有限制的,在美国如果我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绝对没有人敢出售。但是在中国法律虽然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即使前门锁了,后门也让那些孩子进来。所以我们也呼吁尽快立法对网吧问题实行监督。
我们十二套其它的栏目也都做过类似的节目,不过不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认为这些都是外在原因。一些亡羊补牢的工作,是很有必要去做的,而且要“铁腕”地去执行,包括社会上的职能部门强制执行,这是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方式,让家长包括孩子知道网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记得特别清楚,杨老师做过一期节目,当时那个孩子上网,他母亲就说自从你上网以后就不学习了,自从你上完以后我们关系就差了。孩子问母亲一句话,你不问我为什么不去上网。很多家长觉得网络是一个原因,因为去上网所以我们关系差了。实际网络成瘾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实际是一个结果,不是因为上网造成了关系差,而是关系差造成了孩子的网瘾。杨老师做了节目肯定体会更深刻。
主持人:杨老师具体有没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案例,或者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杨凤池:有很多上网成瘾、上网时间过长的孩子,他们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现实的人际交往里面往往是退缩的,比如同龄的孩子、同学、老师、朋友,这些人交往很差,面很窄,所以在常态的人群里往往是受冷落的。只有到网上以匿名虚拟的方式跟陌生人交往,他才会交往。每个人都是需要交流的,孤独是每个人都要避免的情况,现实无法交往就有可能在网上长时间聊天来弥补现实里面不能交流的情况。而现实人际关系不能交流的情况往往来自于他在家庭内部跟父母互动交流的障碍,他从小跟父母不能很好交流,那么他长大以后到外部世界跟人家交流预先缺乏交流成功的经验。我们看很多网瘾的孩子三查两问就到了他和家长的关系,再一查发现了和父母之间也有问题。在家庭里面无法呈现给孩子一个怎样去正常跟别人沟通的方式。另外一个是家长的教育有问题,采取专治粗暴武断,生活上溺爱,学习上高标准要求,使得孩子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觉得做不好学习,又希望自己有成就感,到网上玩游戏,一打通过很多关,得很多分。
主持人:是不是要和看我们聊天的家长说一句,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有网瘾的毛病,而你也很愤怒,请你不要愤怒,请先考虑一下,很可能是你自己出的问题。
杨凤池:不是很可能,而是肯定是。
我们这么一说的话,很多家长觉得很冤枉很委屈,孩子都已经成这样了,还不帮着我们管他,还说我们的问题。问题是大家都有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有家长,人家的家长怎么教育孩子的,怎么让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我们单纯归为这个孩子的本性就不好,这个恐怕也是违背自己的心愿。我们跟孩子的交流互动方式有问题,让孩子偏离了常态。
周凌:实际上孩子生病应该是父母来吃药,这次训练营都是家庭参与,是报名的时候有很多家长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通过整个训练营专家的授课一些游戏,家长理解到孩子的网瘾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他们出了问题。如果想让孩子改变,必须自己先改变。
(责任编辑:刘新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