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心理访谈》节目等同于心理治疗本身
主持人:杨教授在生活当中是不是特别受欢迎?
杨凤池:反正我个人评价我自己没有明显的敌人。
主持人: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特别愿意找您。
杨凤池:范围之广人数之大可能跟你们能想象到的比较要超过很多。有时候直接E-mail发过来,上门到我这儿来,我只能婉言谢绝,我有工作。即便我没工作,这么大范围,通过一两个人来求助实在无法承受。有时候我走在街上,我孙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我吃个饭可能过来两个人,我家里有人上网成瘾,心里有问题咨询。我很尴尬,还得一一婉言谢绝。
周凌:杨老师刚才从心理学的意义讲这个栏目存在的价值,从媒体责任来看,实际上《心理访谈》存在的价值也是非常大的。像社会与法制频道为什么安置一个心理节目,在其他栏目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案件的报道,那些都已经是发生过的了,我们关注犯罪或者一些矛盾冲突已经造成的恶果。《心理访谈》的作用是,在这些案件没有发生之前,当这些个体心理刚刚产生问题的时候进行干预,也许可以防患于未然。社会转型期间,人口的流动包括工作的压力、竞争的加大实际上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人的心理平衡和谐直接关系着家庭的平衡和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平衡和和谐。实际上我们从最基础的地方潜移默化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或者让他的心理达到健康水平,实际上对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是一个特别大的贡献。
很多观众说你们20分钟太短了,能不能再长一点。实际上是一种统一的节目编排的原因,我们也不是特别希望让观众给的好像20分钟就能解决他的问题。既然当事人很认同我们,到我们这儿来,我们现场用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时间,尽可能帮助他,让他获益。实际上作为栏目来说,服务这些当事人可能是一方面,我们更多是发现心理的困境,发现心理的问题,让所有的观众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心理学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实际上还有解决的方式。
中国人把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很长时间是划等号的,很多人不敢去解决自己现实当中的困境和生活当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杨凤池:有一种可能,如果一个人《心理访谈》节目他没来,这些人有可能未来会出现在法制节目里,我们见到过这种人,有人一心要杀了母亲要杀了孩子,跟人家随便暴怒。我们通过心理咨询成功减弱了他的这种怒火,化解了他的心结。如果没有这个栏目,我们不敢想象这些当事人是不是都不触犯法律,是很危险的。
主持人:你们节目的承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真有问题怎么办?
杨凤池:向当地的心理卫生机构求助,只有这一条路。都来找我们是什么结果?北京、上海、武汉心理学家的团队还是很大的,包括东北大的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全国各地有好几万人在学习心理学咨询师,心理学教师好几万人,心理学工作者有好几万人,但是发展很不均衡,而且多数同志倾向于读书学习理论传授,实物操作方面的人才相对缺乏。我们只能呼吁国家和社会的管理部门要大规模正规化培训心理学人才,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
周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病也不是说看一次,现实当中的心理咨询也应该是定期长时间的。
主持人:访谈过的嘉宾还继续找你们吗?
杨凤池:不可能,只能到当地或者本省求助做继续的治疗。而且咨询师如果接手的话,应该说我们已经给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可以继续做下去。我自己本人经手的个案没有一例是只做一次就结束了,正规的心理咨询治疗是一个计划的系列活动,在这里面还得澄清一点。
《心理访谈》不是心理治疗节目,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它是一个心理学帮助节目。首先是一个电视节目,然后是心理学帮助的活动,不算是正规的心理治疗。我们在心理咨询室、心理治疗室不是这么做的。区别在于首先有私密性,有计划和系列性,不是一次就结束的过程。这个节目我们定位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部分帮助节目,讲解心理健康的原理,帮助当事人解决现实困惑就达到目的。而我们解决这一个人现实的困惑,他可能有其它的困惑,这个人身上有七处做手术,我们先找一个一次做完就可以的地方做,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的问题全身的问题就是这一点。他的问题应该继续接受帮助,在就近方便便利的地方。
主持人:《心理访谈》这种节目做完了就知道人家怎么治的,等你自己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医生问你什么你都知道他想要干什么。
杨凤池:如果观众通过看《心理访谈》节目就知道心理医生的路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立场,他用这些方法立场就能解决自己现实中遇到的一些麻烦,就不去求助心理医生,这恰恰就是这个节目最重大的意义。心理健康宣传达到的目的就是防患于自然。心理咨询师有两个制度,一个叫督导,一个叫自我体验,做心理咨询帮助别人的人,自己也应该定期接受别人的帮助。
主持人:如果杨教授有心理问题的话怎么办?
杨凤池:我们有定期专家做我们的督导和自我体验,包括德国的,包括挪威的,包括法国的、英国的专家。我的老师10月28号马上要来给我们做,上个月挪威的老师刚走。
周凌:实际上《心理访谈》创办这个栏目的时候,实际上可以看到的这些地方没有,我们实际上借用了一种类似心理咨询的形式作为电视表现的形式。但是如果说《心理访谈》就是心理咨询,这个是绝对的错误。
主持人:做心理咨询大概也是这样一种形态?
杨凤池:这个是我们特别想避免的一种结果。如果说《心理访谈》节目就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话,对同行是一个误导,对行外的人也是误导。
主持人:我担心很多人没有经验照着你这个学。
杨凤池:很多心理咨询师就在照着电视上《心理访谈》的样子做,即便照着学,对大家也有帮助。但是由这个节目产生联想,我们节目由于剪辑的关系,有一个地方突然突兀指出对方的问题,这个是不符合对咨询师的要求,剪掉了中间循循善诱的环节,一下子指出别人的毛病,这是错的。一个很麻烦的心理问题,20分钟就足够了,他们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他们面对的咨询师,这样一来所有的咨询师帮助别人,他们觉得你们都没本事,这个也是很大的误解。我自己帮助一个人,从心理上很严重的问题或者障碍走出来,我自己也要访谈二三十次,还不应该算是最长的。
主持人:您遇到心理问题是什么?
杨凤池:我遇到心理问题很多,但是不是心理疾病。很多人问我有病吗?我有烦恼有人生的困境,但是不认为我有心理疾病。
主持人:如何区分什么时候看精神科,什么时候应该看心理医生?
杨凤池:很重要的鉴别标准,当事人自己还能不能有自制力,如果这个人说我现在要疯了,他有自制力,这个人可以接受心理咨询。把蚂蚁看成大象,觉得大象的问题很严重,说明他有自制力。真正的精神病人觉得很好,是别人对不起他,周围的人都想害他,我不应该看病,应该你们都去看病,这样的人赶紧去精神科看看。凡是声称自己有问题有病的人都是心理学帮助的对象。
很多人对我们的测试有误解,有很多人要跟我和李教授学摆小人和画图。
周凌:作为一个电视节目来讲,我们这种可视性、节奏感包括现场,在心理咨询当中谈话为主,但是作为一个电视节目的话不可能,尤其晚上23:10首播属于半梦半醒的状态,如果一个离婚的女人单纯来阐述的话肯定不会好看。我们最开始和杨老师共同操作节目当中,在这方面产生过很大的分歧。实际上所有的这些测试是电视的需要,当时杨老师特别明确说没有这些东西一样是可以的,通过谈话可以明白。我们希望除了谈话之外有一个更鲜活的手段,是电视的需要,并不是心理咨询的必要。
杨凤池:如果我们在心理咨询当中使用这些手段,是因为我们想更好地帮助对方,也更好做节目,并不是必要条件。如果我们通过跟这些人直接接触、谈话,对当事人一无所知的话,做这个测试得到的信息并不能够绝对帮助我们了解对方。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做这些测试是补充一些信息或者更加正视我们对对方的判断,而不是说必须得靠它才能得出结果。
时间差不多到了,我澄清一个事情,网上流传有杨凤池的博客,起名是心理狂人,我借此机会声明,我不知道是谁做的这个,我现在还没有开博客。
主持人:欢迎杨教授在搜狐开博,跟网友有更直接的互动。
杨凤池:可以啊,不过找我学生就可以了,如果开了博客,我也会定期和网友有个沟通。
周凌:我代表《心理访谈》也有一个声明,我们最近接到一些观众的电话包括一些来信,有一些地方的心理咨询中心包括心理咨询机构说和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合作的。我可以郑重告诉大家,《心理访谈》没有和全国任何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形成这种关系。当你到心理咨询的地方去,他说我们是《心理访谈》的合作机构,你可以换一家。在北京包括武汉、上海有很多大的医院,协和医院、北医六院实际上都有很好的心理咨询专家。如果注册一个心理咨询机构的话,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咨询师,但是不可避免挂了一个名,但是做的不是这样的人。
主持人:给大家介绍下你们认为可信任的心理咨询机构吧,也算给网友一个友情提示。
周凌:在北京像北医六院、协和医院、安定医院、同仁医院各大三甲医院都有心力门诊。包括大学里面的心理咨询中心,北京大学、北师大、清华都可以。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武汉的心理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都有很棒的专家。
主持人:时间关系,访谈到此结束,感谢网友的关注,感谢两位嘉宾作客搜狐。
(责任编辑:刘新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