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市场商户租用附近人防工程、居民房当仓库 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且留下诸多安全隐患
仓库入侵居民区 暴露批发市场硬伤
“货车、三轮车和出入的商户24小时不断,扰得这个原本宁静的居民大院嘈杂不堪,真的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有一个尽头!”居住在天意批发市场附近的万女士昨日眉头紧锁地对记者说道。
本报记者走访发现,批发市场租用民宅、人防工程等当仓库,导致居民正常生活被干扰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北京各大批发市场周边。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有赖于居民、商户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仓库搬进大院 居民昼夜不宁
从天意批发市场步行到月坛北街25号院北门大概需要5分钟。万女士就居住在这里。
“靠北门东侧,距离批发市场更近的地方还有一个小的侧门。”万女士告诉记者,很多商户从那个侧门抄近道走。“你往北门西侧看,这里已经变成一个堆放货物的大仓库了,每天都有不少车辆和人从这里经过,昼夜不断。”万女士一边走一边低声告诉记者。
人防工程变堆货仓库
记者在万女士的带领下从北门进入大院展开实地调查。虽然院门外有保安站岗,但是接二连三、骑着三轮急行的商户畅通无阻地进出着。记者计算了一下,仅十分钟时间,就有三十余辆三轮车、面包车、封闭式货车从这里出入。
在大院35门至37门(注:25号院所有住户按照单元划分,而不是按独立的楼号)所属的居民楼前,每个单元底层的大门都紧锁着。“地下是人防工程,现在都被人租给了商户,变成了仓库。”万女士说。
记者向附近居民打探获知,这栋楼的地下的确是人防工程,人防工程变成商户堆放货物的仓库已经好些年了。透过人防工程的窗口,记者隐约看到堆积着的货箱。
“我是从事建筑设计的,知道人防工程的重要性。如果一旦发生灾难,这些被货物占据的人防工程带来的危害将是极大的。”居民古先生对记者说。
仓库距幼儿园仅两米
接着记者到了之前为该院电影放映厅的礼堂大楼前。现在礼堂已经被天意的商户分割改装成大大小小的库房,里面放满了纸制品、塑料制品、纤维制品、金属制品等货物,外表已经生锈的灭火器被放置在门边做挡门之用。
仓库东侧约两米处,就是大院的幼儿园。“没有防火措施的临时仓库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引发火灾,必然会危及近在咫尺的幼儿园。而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彻底的弱者,没有任何自我保护能力。”孩子就在这所幼儿园的乔女士担心地说。
居民乔女士还告诉记者,幼儿园南面还藏着一个饮料批发市场。“批发市场所占的地方以前是幼儿园的操场,现在也出租给饮料批发商了。”她说,基本上每天都有数十辆车来这里买货或者送货。
商户露天加工小商品
在25号院转了一圈,记者见到三三两两的商户坐在楼前楼后,一边高声聊天一边忙着用精美纸盒包装内裤或水杯等商品。记者观察到,这些正在加工商品的人,有的抽着烟、有的双手乌黑、有的边包装货物边打喷嚏或用手掏着鼻孔。
记者上前询问这些货物是否是销往天意批发市场的,正在包装货物的一名中年女性立即谨慎地反问记者是干什么的。记者只好自称来此也是想替老板找房当仓库的。
之后记者暗中跟随一辆从25号院满载货物离开的三轮车,结果不出所料,三轮车运送货物的目的地正是天意市场。
盒饭商户暗藏居民房
“每天经过43门都能闻到一股难闻的味道,有时候还能看到不少蟑螂从1层3门爬出来。”居住在44门的刘大妈告诉记者,自从3门被房主出租给天意卖盒饭的商户之后,这里就变成了异味的“发源地”。
刘大妈说她虽然已经向居委会反映过好多次,但是做盒饭的商户每天早上六点之前就出门,傍晚六点才回来,所以居委会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来查证都没有任何结果,最后自然也就投诉无果了。
居民24小时无宁日
在此居住了十多年的付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大院很多居民都是老人,经常看到行走在路上的老人被身后突然出现的三轮车或者货车惊吓到。另外,因为商户的进入,院里往来人员很难管理,小区治安状况也恶化了不少。“以前我们这里自行车即便是不锁也很少被盗,现在却是锁上也难保安全。”付先生对记者抱怨道。
“白天天意市场的商户不断从25号院往外运货也还罢了,到了晚上我们也不得安宁。经常在半夜之后,大货车卸货的吵闹声不断。搬运工从车上往下卸货时,常常直接把一箱箱的货物砸向地面,那动静让人简直无法休息。”儿子正在上初三的范女士说这番话时非常恼火,她表示,如果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的话,她不得不为了儿子升学搬家到别处。
仓库不足成批发市场“软肋”
记者暗访天意批发市场、官园批发市场、万通新世界商品交易市场、动物园批发市场、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十多家市场后发现,北京城内的许多批发市场都存在库房供应不足、仓储向民宅转移、干扰居民生活的现象。
商品批发市场“超饱和”
最早的商品批发市场,如天意等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这些批发市场一派繁荣景象,其商品辐射全国乃至海外,它们的发展满足了城市百姓的需求,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据测算,在两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内,一家一万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商场、一家中型超市和若干便利店、专业店就可以满足居民的正常需要。按此推算,在北京四环以内的城区范围内,有一百家左右的批发市场是比较合理的。然而北京市场协会网站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到2005年4月20日,作为北京市场协会成员的商品批发市场就有246家。业内预计,加上没有成为该协会会员的小商品市场,北京现有交易市场超过五百家。
业内人士指出,北京市内的商品批发市场之所以“超饱和”原因有三:一是市场进入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很多单位和部门都热衷投资;二是在初期没有进行全市统一审批,没把开办市场列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去;三是缺乏科学论证,一哄而上,盲目上马。
高密度摊位与仓库不成比例
从结构布局来看,北京城区三环之内的交易市场相对集中,比如阜成门周围就聚集着万通新世界商品交易市场、天意批发市场、官园批发市场等数家。
“现在三环以内都是寸土寸金。批发市场所有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就连地下一层也是经营区。没有开发商愿意把过多的土地建成仓库出租给商户,因为那样肯定减少收益。所以,与市场配套的仓库设施变得非常有限,仓库面积能达到经营面积一半就不错了。”一位在天意批发市场当保安的工作人员坦言。
一方面市场的仓库配套设施有限,另一方面一些小商品批发市场不顾安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容,提高摊位密度,把市场的边边角角都利用起来了,带来的结果不仅是令市场本身不安全,同时也令仓库不足的矛盾更加尖锐。
商户租配套仓库靠“关系”
为了进一步弄清市场配套仓库不足问题,记者联系到一位曾在万通新世界商品交易市场做买卖的朋友。
从朋友那里记者了解到,商户要想租到一块市场内的仓库简直“难于上青天”。“一般来说,实力强大的商户基本就把市场提供的有限仓库占满了,小商户基本没有机会租到。当时我做买卖的时候,是托关系才弄到一小块地方。五到十平方米的租金价钱一到两千元之间,现在情况不了解,应该涨了不少。”朋友说。
接着,记者对朋友的说法进行了核实。记者以准备从他人手中转购摊位的名义打电话咨询了官园等五家市场,均被告知暂时没有仓库出租,市场工作人员建议记者到附近居民小区租一套民居当仓库。
仓库转移到民宅诱发隐患
面对仓库不足的问题,商户自然而然把目光转向了市场附近的民宅。记者从房屋中介公司那里获知,现在市场附近的民宅租金和卖价都比同类房要高。
“被当作临时仓库的民宅达不到防火安全标准,这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商户堆放在民宅里面的货物多数都是易燃材料制成的,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家住月坛北街25号院的马先生忧心忡忡地说道。
采访中,天意市场附近的北露园10号的居民还告诉记者,他所居住的小区楼前常会堵着一些货物。“有一次,一位邻居的母亲生病,救护车很快就来了,但是却因为货车以及货物占道,无法开到单元门口,差点造成人命危险。”这位居民说。
除此之外,仓库的转移也带来治安问题和环境卫生问题。因为商户的进入,居民小区的来往人员很难管理,很多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治安不好成为这些居民的一大抱怨。居民抱怨商户随地扔废弃的纸箱和废纸,搞得小区垃圾遍地;抱怨商户的车辆乱停乱放、挤占道路;抱怨商户堆放的塑料物品发出刺鼻的味道……
三方声音
居民:感觉自己被包围了
“这些批发市场包围着我们,长期生活在这里是有苦说不出。”采访过程中,生活在小商品批发市场附近的居民如此表示。
采访中一些居民告诉记者,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住户这些年陆续搬出小区,另购新住处。居民说,他们也知道商户没有仓库、要竞争要生存的难处,但是不能损坏他人的利益。但愿能够早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居民小区和交通要道附近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规范与管理,监督市场方面完善各种设施、优化经营环境,减少市场中商品的大进大出,减少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
商户:租民宅当仓库实出无奈
“这些年来批发市场不断改善消费者的购物环境,比如自动滚梯、合理的商品陈列布局、商户统一着装、规范服务语言,但是对于我们迫切需要的仓库等配套设施则没有多大改善。”调查中,许多商户不断向记者诉苦。
“市场只给我们提供三五平方米的摊位,而我们主要搞批发经营。大量的货物存放在什么地方也令我们头疼不已。选择市场附近的居民房当临时仓库我们也是出于无奈。”万通市场的一位翟姓商户说。
“因为大货车白天进城有限制,所以不得不晚上运送货物,夜深人静搬运货物发出的声响难免会影响周围居民们的生活。”翟姓商户说,现在市场仓库缺乏,即便能够租到价格也相对高昂,还不如在居民小区租一套民宅划算,因为后者不仅可以放货,而且人也可以挤在里面住。
相关部门:这件事不好处理
昨日上午,记者电话采访了涉及相关问题的两个居委会,反映商户扰民和占用人防工程等问题。结果,工作人员回答记者,这类问题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因为居民出租自己的房屋给商户是个人的事,居委会没有权利干涉,建议记者找其他部门了解情况。
接着记者又电话采访了西城区房管局房屋租赁市场管理科,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记者反映的问题,他们并不知情,同时这件事涉及占用人防工程等问题,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管辖权处理,他表示,将把记者反映的问题反映给其他部门。
文/本报记者 张华念
摄影/本报记者 李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