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宝塔山上看延安新貌。
?荩会宁会师纪念塔。
12日,本报重走长征路的最后一个小组出发,22日我们将在会宁会师塔前迎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70周年,并将见证广州日报·时代地产会宁希望小学的奠基。
在10年前老记者的文中,“灰蒙蒙”、“贫苦”使用得最多,今天,宝塔山下延安城里的商品房卖到每平方米3000元。这里的人们告诉记者,延安的消费比西安还高。
记者在寻访红色记忆的同时,也记录了老区今日的发展。
本版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
邱敏、李颖、黄毓军
71年前,那个冻人的深秋时节,18岁的宗世喜看到头道川上下来一群士兵,他们穿着破烂的草鞋,一个个通红的脚趾头露在外面;他们大都穿着单衣,有的披着像麻袋一样的毛片片,长裤的膝盖上破了大洞,他们在山路上看到几颗生黑豆子,拾起来就往嘴里送。宗世喜当时不知道那就是长征到此的中央红军。
红色记忆:叶帅命我筹军粮
吴起,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处,71年前的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这里,在历时367天的长征后,红军终于找到了家。
当时陕北方言给中央红军来自江西、湖南的战士带来一些小麻烦。宗世喜至今记得,老乡们把“红军”听成了“奉军”,而当他同红军说“解不吓(音为GAIBUHA)意思是听不懂的时候,战士们都听成了害怕。”
宗世喜是白沟洼庄村主席,他接受了为红军筹粮的任务。“是叶剑英交给我的任务,他说红军粮食紧张,叫我领路去买粮食。”宗世喜就带着几十个红军战士,挨家挨户地去买粮食,“用钢洋换,给的价格很高,老百姓都很满意。”
贫瘠的陕北,人民生活本来就很苦,每家每户能拿出来的粮本来就不多。但为了支援亲人,在陕北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都是川流不息的送粮大军,宗世喜记得在二十多个村筹了十来天,大约买到五六千斤粮食。
今天平台山改名为胜利山,当本报记者来到山脚下时,吴起县政府的大楼前是新落成的长征广场,县里最高的石油大厦已经盖到了21层。
“黑色”经济:八成财政靠石油
现在的吴起是延安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在从延安往吴起的路上,记者看到,并不宽的303省道上往来最多的要数大型的油罐车。吴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袁军告诉我们,这样的油罐车拉一趟就净赚3200元,吴起80%的财政来自石油。2005年,吴起县的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石油开采量从2003年的40万吨到2006年的150万吨。
如今吴起的经济实力已经排在陕西第5位,洛河边的长街上满大街跑着长安的微型车,12万人的县有4千多辆汽车。
宗世喜的小儿子小宗就是从开油罐车起步的,到今年,他已经有300万元身家,雇了20多名工人。1989年,小宗给别人开油罐车,“一个月挣了800元钱,挺高兴的”,小宗告诉记者。2003年,小有积累的他买了两辆特殊车辆,租给附近的油井做一些打井、修理等技术活。
几年下来,他有了4辆特殊车辆,身家也超过300万元。小宗告诉记者,现在白沟洼村每户人家存款都要在20万元以上。据介绍,吴起依靠石油先富起来的人到延安买房,直接拉高了延安的房价。
绿色梦想:退耕还林致富路
在吴起县金佛坪村的路边,记者随意进入了一户农民的家,村民老韩正在忙活着盖房。1999年以前,老韩守着几十亩地靠天吃饭。1999年,吴起县开始退耕还林。老韩一口气退掉了近50亩地,只留下了7亩多地种点蔬菜和口粮,按国家每亩地补助160元算,老韩今年从国家拿到的补助就有7000多元。
没有了地,老韩开始搞起了大棚蔬菜。“刚开始时自己也不会弄,就跑去别的大棚基地看。”现在,老韩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那两个蔬菜大棚,每年大概有两三万元的收入。收获的蔬菜主要卖到吴起县城。遇上冬天大雪封路,外面的蔬菜运不进来,老韩的菜就“供不应求”了,“一斤黄瓜卖5元”。有时忙不过来,老韩还要雇人帮忙。据了解,金佛坪村目前已经有蔬菜大棚800多个。
国内最大长征纪念馆会宁开馆
70年前的10月22日,中国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此中国革命的丰碑上书写下“长征”的辉煌。前天,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甘肃会宁召开,同时国内最大的长征历史纪念馆也正式在会宁开馆。
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刘永治、中央文明委专职副主任翟卫华等领导出席了大会和开馆仪式。
会宁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当年毛泽东兴奋地吟咏着:“会宁,好地名,好地点啊!这个地名很有含义,仿佛远古先人就是为我们今天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此会师起的。”
“这座纪念馆是目前国内最大、也是唯一全面反映长征历史的纪念馆。”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介绍说。整个纪念馆工程今年8月底竣工,总投资2100万元。
纪念馆里静静地放着一把金色的小军号,这是一个老红军留下的。当年,他是红军的司号员,由于在慢牛坡战役中负伤,留在会宁县,老乡收养他当了义子。这个小战士一直保留着这把军号。
解放后,他当上了这辈子最大的官儿——生产队长,这把军号成了生产队特有的起床号、出发号、收工号。上世纪80年代,他去世后留下了这把金色小军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