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日有两则新闻,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一则是,凌晨3点开始跑步,澄迈老城镇欣才小学一7岁女童一气跑下42.2公里,最快速度可达4小时18分17秒。这正是一个窘困的体育爱好者父亲从孩子4岁开始魔鬼式训练的“杰作”(见本报昨日第4版)。 另一则是,海南中学语文教师陈淑兰力推“快乐教育”,她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课堂紧密联系生活?如何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为实现这一愿望,几年来她主动与海口多所学校联系,义务为学生上课,进行快乐教育的课题实验。陈老师希望更多人组建“快乐同盟”(见本报昨日第10版)。
把这两则新闻放在一起看,其中折射出来的教育问题颇耐人寻味。7岁女童一口气能跑42.2公里!这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也算是奇迹了,堪称体育“神童”了。但是,从报道中我看不出这孩子内心世界的感受到底如何,是否快乐?身为体育爱好者的张建民现在和家人在一栋没有门窗的半拉子楼里寄宿。53岁的张建民不是第一次把这种“魔鬼式”的训练方式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大儿子从4岁开始也跟着张建民跑步,妻子的强烈反对终止了这场训练。女儿张慧敏出生后,张建民的执拗再次激活,从一般的健身对女儿转入了“专业”的马拉松训练,为此妻子也彻底和他决裂。省体校科研部老师潘卫红在简单测试孩子情况后说,这样运动能力的孩子在同龄的孩子中非常少见,不可多得。同时也提醒,训练量不宜过大,毕竟孩子还在成长发育中。作为父亲,望女成凤可以理解,但从报道中看,我感觉到这仿佛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孩子的内心是否幸福?不得而知。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人人羡慕的“神童”,有这样的想法似乎也可以理解,但不能不顾及孩子的幸福感。即使是“神童”,他(她)也首先是个孩子,有童真、童趣,其次才是“神童”,家长不能因为虚荣心而拔苗助长。“神童”一时,未必能“神童”一世,这方面的教训真的太多了。曾几何时,中科大少年班曾经招过不少所谓的“神童”,结果怎么样?收效甚微,无疾而终,真正成才的寥若晨星。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甚至出家为僧。事实一再表明,“神童”未必幸福。家长与其把孩子的前程、幸福拿来冒险,不如顺其自然,让孩子快乐自由地学习和游戏,愉快地成长,即使成不了“神童”,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也是父母的安慰了吧?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份调查:沈阳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5%的孩子经常不快乐,15%的孩子不太了解什么是快乐。日前,上海部分中学808位中学生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表示,57%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太大,位居中学生“郁闷之源”之首的,主要表现在“考试压力大、感觉很累”“补课太多、没有双休日”等问题上;还有人因“父母唠叨太多”、“睡眠时间少”而感到不快乐。
笔者有过十年的从教经验,深知学生之苦和教师之累。所以,我特别理解海南中学语文教师陈淑兰力推的“快乐教育”———尽管这不是她的首创,但是作为一线的教师,能有此想法并且几年来主动与海口多所学校联系,义务为学生上课,进行快乐教育的课题实验,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这种锐意创新的做法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我想起一句话:“哈佛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之中寻得快乐。相反地,倘若有一天哈佛想把她的学生塑造成单一固定的性格,这将是哈佛的末日。”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奔跑追逐,这样的尝试似乎已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填鸭式”,长期困扰教育界的“厌学情绪”有望改观。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人起来组建“快乐同盟”,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快乐教育的受益者,这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