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学生就业窗口挂牌民工市场
本报讯 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窗口”昨天上午挂牌,第一天就推出了上百个具有一定技术含量或管理的岗位。
该市场窗口职介人员介绍,这些岗位全是新征集的、实实在在的岗位。如香港一家企业招收的职工,月薪不低于2000元,职工伙食费一月只缴150元。化工、机械制造企业的普通岗位,从中专生起,月薪在800-1200元之间,企业提供免费食宿,十分适合外地大中专毕业生工作。所有用工都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一般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或6天,超时算加班。与民工就业市场的岗位相比,记者发现这些推出的岗位每周工作时间较短,技术类管理类较多,如文员、财会、生产管理、工艺设计、工程管理、车间主任等,但有的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上午10时后,陆续有闻讯前来应聘的大中专毕业生;也有在民工市场求职,高中文化以上的年轻人前来打听。
市场负责人介绍,对民工就业市场办起大学生窗口,主要是因为用人单位有这个需求。如一家职介所到企业收集岗位,企业不可能全给技术简单的岗位,也要配套一些技术性、管理类岗位。以前,民工就业市场一般不敢接单,怕招不到人误了企业事。现在有了大学生就业窗口,毕业生来的多了,那些“白领”岗位市场也敢接,也有人应聘,“进出口”都会流畅起来。
大学生就业窗口并不是简单辟个房间,挂个牌子就行的。这个窗口要有适合高层次求职者的岗位,也要有一套职介中介、岗位审核、求职流程等制度化规定,有些程序要在市场运作过程中逐渐完善。对大学生求职,工作人员一定要让他们了解劳动保障基本知识,正确的求职办法,及哪些是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坚决抵制等,让他们增长市场求职的经验。对大学生求职窗口的运作,市场负责人说,要进一步做好岗位征集,让求职者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月底,市场将筹集500多个岗位,组织一场大学生求职专场招聘会。与南京市总工会合作,在办好大学生求职窗口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或尝试合办“全天候”的大学生求职市场。(王卫庭)民工市场大学生就业窗口昨迎来不少高学历者。
现场 趣看大学生民工市场找工作
昨天上午9时,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窗口正式挂牌。10时,看到本报昨日A9版报道的《民工市场首开大学生窗口》,兰州某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小王就来求职。他详细阅读岗位信息后,选择一家产品销售中心,并办理了001号职业介绍信。
小王是湖北人,国庆黄金周后自家乡来宁投靠亲戚,并开始在南京找工作。昨天,他看了本报“大学生就业窗口挂牌”的报道,就前来试运气。他详细了解了一家企业电话销售的特点后,认为自己是学中文的,普通话过关,措词用语得体,所缺的是经验,这可以在干中学。据了解,工作第一个月,单位给600元基本工资,再加提存。今后干得好的,据说月薪可达三四千元。可住在单位,每餐仅收2元。于是小王下决心去单位报到。大学生就业窗口工作人员告诉小王,与企业首次接触,实际是一次企业面试,也是小王的实际选择。如不满意,3天内可回来,免收中介费用。
小王办好手续,记者随小王上路。途中,小王说了他的求职经历。从去年11月份起,小王就在兰州市参加应届毕业生求职招聘会,据他回忆,之后参加了10多场综合性交流会、专场招聘会,送出去的“自荐表”不下数十份。年初寒假,小王首次来宁,参加了多场人才交流会,都没有结果。今年国庆黄金周一过,小王又来到南京亲戚家,在宁求职,依然是跑人才市场。前几天,他在才市应聘了沈阳一家中德合资企业,通过了初试,但面试要到沈阳总部。小王坐火车到沈阳,当晚面试,第二天出结果,他没通过,前后花了400多元车票钱。小王说,在外奔波虽辛苦,但抱着希望;在家虽闲但没希望,那才是“心苦”。亲戚虽热情,但不能总闲在人家,赶快找个工作要紧。小王说,据他离家前的信息,同班多数同学还未找到工作,他是抱着珍惜的心情去应聘的。对未来,小王说,只要工作稳定,很想扎根南京。王卫庭
特写 父亲堵媒体
昨天,记者一大早来到位于南京安德门的民工劳务市场,为的是能用镜头记录下大学生求职的点滴瞬间。上午10时许,兰州某大学中文系的小王来了,出于职业的习惯记者掏出相机,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位50来岁的中年男子冲到记者面前,挡住记者的镜头不让拍照。
这位中年男子说,他是民工,也是两个读大学的儿子的父亲,这些年他什么苦都去吃,为的是多挣点钱让孩子把书读好,不要像他一样天天在民工市场打“游击”。这不,他干了一夜的活,白天又到民工市场找能挣钱多的活干。“父亲”说,自己没有太多的知识,来民工市场不丢人,但是马上要大学毕业的儿子,将来也可能会和他一样在民工市场找饭碗。“父亲”气愤之极,当着现场很多年轻人的面,要把现场公布的大学生岗位介绍牌子拿走。
出于职业习惯,记者不肯收起相机,但是这个脾气很拗的“父亲”倒成了大学生小王的“保镖”,就是不肯让小王纳入记者的镜头中。记者告诉他,照片绝不会出现小王的正面像,“父亲”思考了一会儿同意了,前提是每拍一张照片都要给他看,看到有小王稍微正面一点的照片,都让记者不要用。 吴俊
声音 递上自荐信等得好心焦
南京民工就业市场举办“大学生求职窗口”,这一尝试在国内同类市场中尚是首次,这仅是将民工求职与大学生求职这种层次落差糅合在一起吗?记者昨天采访中感到,这其实包含了创新,即把在民工求职中运用已久的“现场职介”,移植到大学生等人才求职中。
小王毕业后半年多时间跑了10个人才交流会,基本模式是:在人头攒动中,求职者个人将自荐材料递给设摊的用人单位。面对众多求职者,热门用人单位甚至都没法与他们交谈三五句话,多数吩咐回去听消息。小王递的数十份自荐表,大多数就没回音。有报道说,去年南京市一场万人交流会,有的用人单位甚至将大堆的毕业生自荐表,看都没看就扔进了废纸筐。而在民工求职中,讲究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对求职者所求,职介所会立马打电话与用人单位联系,讲好了就开介绍信,让求职者报名,快的个把小时解决问题。小王昨天上午10时求职,下午2时去企业上班报到。所花的钱虽比才市10元门票钱要多,但介绍不成功,或岗位信息不实,职介所必须退费。另外,民工就业市场天天开市,求职者可天天去碰运气;而才市一般一周仅举办一次交流活动。
当然,大型人才交流会聚集的求职者和用工信息多,成交量相应也大,仍是当前各类人才或大中专毕业生求职的主渠道,其与民工就业市场尝试的“即时选择求职”相比,应该说各有长处和不足。可贵的是,将民工求职形式移植到大中专毕业生求职中,是一种形式与职介理念的创新开始,我们期盼,这种“现场职介”在大中专毕业生求职中应用更多更广。王卫庭小王在咨询中表示,有工作比闲着好。
看到自己手里拿着带“民工”两字的登记卡,小王脸上还很自然。
本报记者陪着小王到用人单位。摄影 吴俊
不少就业岗位等着大学生来挑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