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记者郭小伟
在繁华喧闹的市中心渝中区较场口,坐落着我市主城区惟一的民族学校———精一民族小学。从1906年建校至今,该校已走过百年历程。一百年来,精一民族小学始终保持着民族学校特色,树起了一面民族教育的旗帜。
昔日的回民子弟学校,而今已是一个集汉族、回族、苗族、土家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的大家庭。
民族教育特色鲜明
13日下午,精一小学三年级的土家族班开展一周一次的班队活动,主题为民族常识交流。“土家人称自己为‘毕兹卡’,我知道他们最早的王的名字,我还知道,土家族的蜡染、织锦等艺术已经走出国门……”,10岁的王中明拿着自己准备的材料给大家介绍,俨然一个“土家族通”。学生们依次走上讲台,介绍土家族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教室里响起阵阵掌声,班主任苏娅芳老师站在教室后面,不时对台上学生的表现点头称许。
苏娅芳老师15年前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区县调到精一民族小学工作。“刚来的时候,我就把自己知道的土家族知识告诉班上的学生,大家兴趣特别浓厚,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常识。”苏娅芳说,当时还是在课间时间进行这种少数民族常识交流和教育。
近年来,精一小学为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渗透民族教育,开发了民族校本教材,介绍藏、回、土家、苗、蒙古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常识。同时,还设立了回族、苗族、藏族等10个民族班,为民族班提供装饰画、民族服装。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回族班班主任冯河是汉族人,4年前,她主动申请到回族班当班主任。“我被这种民族文化感染了,我想在民族班多学点民族文化,同时也愿意多教给孩子们一点民族文化。”她刚到回族班任教的时候,通过自学,把回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说唱《我是回族人》,让全班同学都来传唱这首歌。
每年的古尔邦节,冯老师把学校外面的清真食店的回族老板阿达米和卖羊肉串的维族人买买提请到班上来,和孩子们一起过节。
学校定期开展民族艺术活动,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整理民族艺术作品,认真学习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歌曲、书画、手工等,不少男孩子学会了土家族的绣花,还有的女生学会了唱苗族山歌。
团结友爱亲如一家
土家族班班主任苏老师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去年举行《民族精神代代传》班队主题班会展示活动的时候,土家族班参加展示的是摆手舞。可是,一个叫谢代峰的汉族男生在比赛开始前生病发高烧。摆手舞是一个集体性舞蹈,少了一个参加就会影响整个舞蹈的效果,谢代峰当时强打精神,坚持把舞跳完,才跟着妈妈到医院去看病。
苏老师说,尽管少数民族老师和学生在学校的人数很少,但汉族师生对他们十分尊重,相处得特别融洽。这学期,四年级藏族班里来了位仡佬族少年,同学们主动帮助他,关心他。尽管学校回族、维吾尔族师生只有几个,但每年的古尔邦节,学校都要组织师生参加在清真寺举行的庆祝活动。
2002年,学校数学老师谭露患了肾衰竭,没有钱住院治病。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发动全校师生捐款,把谭老师的生命从死神那里夺了回来。后来,全校师生坚持了这一传统,每年的六月一日和九月一日两天,老师们把自己的一天的工资捐出来,学生们则捐出自己的零花钱,资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
来源: 华龙网 2006-10-20 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