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叶应礼
严平摄
“那是一场和自然环境、和自己之间的斗争。没弹药、没棉衣、没饭吃、不睡觉,在当时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越能显示出红军为了劳苦大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在西安市兴庆路干休所,已经90岁高龄的老红军叶应礼向我们讲述起长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启示。
1932年,国民党军队发动第四次“围剿”,叶应礼所属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开始转战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当时,叶应礼只有16岁,还在部队开设的澎杨学校学习有线电通讯。
从事电话通讯工作的叶应礼,在部队到驻扎地时,马上就要和战友们在第一时间架电线、通电话,并保证电话线畅通;部队开拔,要收了线再赶上部队。电话线的早通晚收,加上为了保证通话畅通,必须有人一直值班,电话班的战士们长时间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在部队因敌人逼近而开拔的情况下,电话班的战士们便因为收线落在了部队的最后面,危险性很大。“当时电话线很缺,有时候电话线断了,就差那么1米没有备用线连上,我们就用手拉住断掉的两头,用人作导体,保证电话线的畅通,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说起这些,叶应礼老人直言并不觉得苦,可以看得出,那段难忘的岁月已经成为这位老革命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1932年到1936年,叶应礼所在部队先后三过草地,这段经历在叶应礼老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时红军缺衣少穿,加上草地上随处可遇的烂泥坑,给部队前进带来了很大困难,很多同志都永远地留在了草地里。”叶应礼老人回忆,“但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为了对付烂泥坑,我们收集烂布片一类的东西,铺到可能有烂泥坑的地方,或者干脆爬下滚过去,这样都可以减少危险;为了取暖,大家扯出棉絮,用身体暖干后搓成棉捻子,夹在木板中间摩擦引火;为了果腹,部队首长带头吃野菜、草根、皮带。”说起红军当年为了尽量减少非战斗减员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叶应礼老人如数家珍。“其实,灰挑、野葱一类的野菜,在开水中煮过,放上一小撮节省下来的炒面,又有盐味、又有油味,还是挺好吃的。”老人回忆过去时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本报记者 杜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