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1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1.5万人,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98.3万人。今年,更是高歌猛进,上半年,全市又有41568人走向工作岗位,720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如此成绩,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2004年,咸阳市再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劳务输出工作先进市;2005年,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促进社区就业先进市,劳动保障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完成在全省综合考评第一名;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将咸阳市确定为全国百名创业培训试点城市。咸阳市在就业和再就业上,何以能取得如此成就?
各级领导倾注心血
今天,咸阳市的就业再就业已形成了一个系统工程。夯实并为这个工程倾注大量心血的就是各级领导。市委书记张立勇在大会小会上,说得最多的就是就业。“一个城市的市委书记、市长,不抓就业,就是不务正业!”已成为他的口头禅。各级党委、政府也始终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纷纷建立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列入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分解,级级负责。今年4月,咸阳还率先在全省开展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到8月底,全市2349户“零就业”家庭中已有2245户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实现了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
招商企业夺得头功
仔细解读咸阳市就业再就业的秘诀,不难发现,咸阳市近年来大抓特抓的招商引资,在激活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同时,也安置了大量劳动力。
渭城区发展起的餐饮服务业近700家,直接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一万余名,还有给这些餐饮业提供种养殖原材料和运输的人员,更是难计其数;而秦都区发展起的382家商贸流通业,安置人员近万名。
泾阳县相继引进光明、蒙牛、银桥等国内著名乳制品企业,带动乳制品加工企业已达14家,这些企业在生产第一线安置的人员达2000余人,更为重要的是,还极大刺激了农民养奶牛的积极性。
彬县依靠煤炭资源先后引进资金近20亿元,对彬长大佛寺井田、陈家坪煤矿、水帘洞煤矿等5个煤矿开发的开发、改造的改造,这些煤矿,不仅安置了5000余名劳动力,还带动了运输业和相关服务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就有1000余辆大型车辆直接从事煤炭运输,而从事餐饮和旅馆业的群众就达2万多人。
下岗职工农村兴业
为了让更多的人端上饭碗,咸阳市的决策者可谓殚精竭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不断创造条件上,这已成为亮点。
2004年9月,咸阳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成的渭城区北杜镇南朱刘村下岗职工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安置了陕毛一厂、陕西二棉等省、市、区属企业下岗职工200名后,又在渭城、秦都、泾阳、兴平建成4个基地400个大棚,安置下岗职工总数达880人。目前,从事种植业的下岗职工每棚平均收入在1.3万元以上,最高达2万元。
下岗失业人员中再就业最为困难的是“4050”人员,对他们的安置,咸阳市在开发公益性岗位上下功夫。近年来,保安、保洁、保绿等社区管理岗位,护老、托幼、医护等社区服务岗位和餐饮、缝纫、维修等社区经济岗位的不断开发,让全市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全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7万个。
劳务输出海阔天高
咸阳市的劳务输出,已织成了三个强有力的网络。一是乡镇、街道劳动力服务网络,他们负责掌握辖区劳动力资源,组织培训和输出。有的县区索性还将这个网络的终端设到村、组,形成了县有劳动力市场、镇有站、村有点、组有员的4级服务体系,二是驻外劳务输出联络机构,这一机构既要将劳动力送到可靠的用人单位,还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个网络便是这一产业的蓬勃兴起而应运产生的民间劳务中介,仅今年,民间劳务输出组织输出的劳务人员就超过1万人。目前,咸阳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98.3万人次,这些人每年的总收入达40多亿元。可喜的是,咸阳市的劳务输出还走出了国门,今天,在阿联酋、日本、新加坡等地务洋工的,就有1300多人。
与此同时,在咸阳,职业技能培训有技工学校、劳动服务培训机构、社会力量学校,形成了初、中、高三级技能的培训层面和门类齐全的职业技能培训总格局。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质量较高的职业培训机构。陕西国际商贸职业学院创建9年来,为社会培养医药、营销、计算机维修、计算机网络、服装等专业各类技能人才8000多人,学生就业率达100%,目前在校生已达1.1万多人。全市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在校生千人以上的有25所,开设高技能专业培训的有8所,培训就业率90%以上的146所。
(本报记者 齐宇强 通讯员 王芳闻 邓晓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