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量级研究专家座谈纪念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70周年,也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50周年。昨天在这里举行的一场并没有张扬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纪念鲁迅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是研究鲁迅的重量级专家,以及喜爱鲁迅的著名作家、学者。在座谈会中,一些嘉宾在发言中透露,一些研究鲁迅的新书将在明年陆续出版。发言
莫言:读鲁迅觉得自己没长大
莫言在发言开始幽默地表示,自己在鲁迅博物馆谈小说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他表示,自己在七八岁曾读到鲁迅的作品,但真正读出感觉是在他开始文学创作之后。他认为,鲁迅之所以具有长久的魅力,与他的文体不可分。“鲁迅有的作品故事情节本身并不复杂,但每次读来都津津有味,因为他的文体本身提供了巨大的审美空间,这也是鲁迅最伟大之处。”除了表达对鲁迅的钦佩,莫言还提出疑问:“鲁迅55岁去世,但阅读他的作品感觉他已非常苍老。我今年51岁,为什么却时常感觉自己还没长大,还不成熟。另外,他的创作时间只有18年,写作条件落后、写作时间少;而我写了25年,现在都是用电脑打字,但全部作品加起来也不如他的字数多。我非常想知道鲁迅每天是怎样工作的。”
陈丹青:想还原鲁迅非常困难
陈丹青在发言中认为,在今天想还原鲁迅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能够与鲁迅衔接和分享的东西,即使是阅读他的作品,也是带着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去分析鲁迅当年的所思所想。”
鲁迅研究专家王世家也表示,即使是一些出版社的编辑,在编辑鲁迅作品时也常常用现代汉语擅改鲁迅文本:“例如,我就遇到过编辑把鲁迅常写的‘一陈雨’非要改成‘一阵雨’的情况。”
争议
蓝英年:他的译作有地方看不懂
今天如何看待鲁迅一直是个热点话题,但即使在今天,对鲁迅的评价也有不同。
翻译家蓝英年在座谈会的发言中表示,鲁迅的很多杂文让他震撼,他非常崇拜鲁迅,但他认为从翻译的角度看鲁迅未必是成功的。“他选择的作品和翻译水准都不太理想。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他选择了一些,但也有一些价值不太高的,而且他的翻译过于直译,比如他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这部作品的第六章很重要,但诸位可以去看一看,可否能看懂?”
孙郁:他在挑战国人思维极限
但他的这个观点遭到了反对。座谈会主持人、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认为,鲁迅并没有想成为大翻译家,所以翻译的作品只是自己喜欢的,而不是挑选有代表性的。而且他认为蓝英年指出的“看不懂”是鲁迅故意为之。“鲁迅早期翻译的作品语言极其之好,晚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他在向中国人的思维极限进行挑战。”他说,“鲁迅一直认为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不周密,总是似是而非,而这种语言也在慢慢改变着国人的思维习惯。因此,鲁迅期待通过直译这种方式,对中国语言进行改造。”
新书
编年体鲁迅全集将出版
在座谈会中,一些嘉宾在发言中透露,一些研究鲁迅的新书将在明年陆续出版。鲁迅研究专家王世家介绍说,他眼下和作家、出版人止庵正在编辑一部“特殊的鲁迅全集”。“我们这部书将从1896年开始,按照鲁迅的日记,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鲁迅每天的生活和工作。”止庵认为,这种编辑方式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问题。
鲁迅研究专家朱正也表示,他也将在近期推出《重读鲁迅》。他笑着说:“我跟鲁迅生活的年代不同,我能看到的资料他未必能看到,所以以今天的视角重新看鲁迅的作品,应该能看出有些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