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实习生 徐融记者胥柳曼)利用高科技手段,把原本“各自为政”的轨道交通线路互联互通,从而最大程度分流就近站点的客流量。昨天下午,在市科协举办的“计算机,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专题学术报告”上,专家们分别就未来城市交通提出并发布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 其中,部分成果将在世博会前投入使用。
信号互联互通以便互相支援
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公司工程师朱翔提出了要实现轨道交通各线路信号互联互通的想法。如果各线实现互联互通后,即便单个站点发生拥堵,其他轨道车辆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保证了客流畅通,增强上海轨道交通的高客流量承受力。朱翔认为,要实现这一想法,首先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标准。目前,只有3号线和4号线可以互联互通,其他线路基本“各自为政”。随着上海各条轨道交通线路不断延伸和开通,这一需求将会比较迫切。
建计算机监控平台减少停运
“如果轨道交通能将人工的事后处理,变为用一种计算机平台系统自动提前发出预警,将大大减少突发故障导致的停运状况。”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韩玉雄提出,他初步设计完成一种轨道交通故障的计算机监控系统。韩玉雄表示,明年即将动工的7号线,将率先采用监控系统这一设计思路。
车辆入特长隧道先测“体温”
驱车在长长的隧道中,万一发生火灾怎么办?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的工程师滕广汉给提出了一个“隧道高速公路的智能监控系统”方案。在除了建立通风、电力、照明、闭路电视等控制系统外,在隧道口两端的1公里处,专门设立热成像仪。可借助其高灵敏度的“触觉”,迅速判断出异常温度的车辆。随即,该“嫌疑”车辆将会被立即阻止进入隧道,从而大大减少特长隧道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