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杭州康乐登山队,正式成立于1998年,实际登山历史已近20年。康乐登山队现有稳定队员70多人,基本是老年人,队中最大的79岁,最小的42岁,大部分队员在50-70岁之间,队员中70%已做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记 者 沈积慧/文 戴树林/摄
今年86岁高龄、独居宁波海曙区南郊路的吴月华老人,因为行动不便、无人照顾等原因,一直计划着要去养老院。上个月,孝顺的媳妇花了1000元,在社区的居家养老照护中心给老人找了一位贴身“保姆”。这位全面担当起照料老人的照护员名叫胡雪英,来自衢州。
胡雪英是宁波居家养老照护中心成立以来第一批结业的专业照护员。经过为期三个月的理论培训、实践和考核,今年9月下旬,胡雪英拿到了上岗资格证。同时结业的还有17位学员。除了8人留在照护中心下属的照护院内照顾托管的老人外,其余10名照护员被安排住进了社区内的老人家里。
开销与养老院差不多
除了买菜、做饭,陪老人拉家常,胡雪英还有一些活要干。比如,老人一咳嗽,胡雪英就会轻拍老人背部,帮老人缓过劲来。
“与普通保姆最大的区别是,照护员经过了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医护常识,而且在服务上体贴入微,是一种亲情式的服务。”宁波养老照护中心负责人周老师介绍。
“请一位护理人员上门,收费得视老人情况而定。如果老人基本可以自理,只要做家政,帮老人洗澡等,为800元/月。如果老人不能自理,需要24小时护理的话,为1000元/月。”周老师说,“基本上与社会养老院的收费持平。”
目前,敬老院的收费在每月500元至1200元之间,高低不等。如果老人不能自理,需要特殊护理的,每月的费用在千元以上。
周老师透露,6月份公开招聘时吸引了70位宁波及宁波周边的下岗失业人员前来报名,但是三个月下来,除了一部分因为吃不了苦、中途放弃了培训之外,还有很大一批因为不符合要求被淘汰。“照顾老人需要很多爱心和耐心,这是对照护员的起码要求。”
光一位老人
就为社会节省5万元
从照护中心的成立到运作,海曙区政府投入了53万元。与大多数中型养老机构相比,这笔投入资金只是沧海一粟。
海曙区副区长许义平测算过,建立一个具有基本养老保障功能的养老机构,其一张床位的初期投入至少要5万元,如果考虑到日后的运作,还远不止这些。
“在上海,一个养老机构想运作起来,平均摊到一张床位的费用要10万元左右,”宁波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会长崔德海说,“这还不包括后期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培养一位专业照护员的费用只有2000元左右,日后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宁波海曙区60岁以上老人已经超过了6万人。按照现有的养老机构,海曙区每百位老人只有1.7人可以拥有一张养老院的床位。
还能算出一笔感情账
目前,居家养老正以各种形式悄悄流行。去年,杭州上城区和下城区也推出了包括家政、购物、托管、医疗、政务等内容的各种居家养老服务。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院副所长杨建华认为,居家养老的流行,已经成为老龄产业的一项重要补充。
“目前,浙江有将近700万的老年人,老龄化程度达到14%。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化的程度还将大大加快,到2030年,每3名浙江人中就将有1位老人。所以需要大量的养老机构来提供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杨建华说,“相对于老龄化迅速加快,目前老龄产业的物质准备很不足。所以从成本上来考虑,培训专业的护理人员上门照顾老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
“从感情上来分析,推广居家养老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功能,”杨建华说,“人一旦变老,就有一种落叶归根的心理,到了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失落、惆怅、孤独的情绪。居家养老就可以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延续以往的社会网络,老人的心理会更健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