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报编辑部、省档案局(馆)联合主办
题字:孔庆德(长征亲历者、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创意:江作苏 石山
策划:蔡华东 吴绪成 于斌
统筹:陈剑文 李云述 张晓峰 王平 姚岷
图片:省档案局(馆)提供
感言:
楚山汉水,红军摇篮。70多年前,荆楚大地风云际会。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革命武装蓬勃兴起。短短几年里,湖北土地上孕育了十多支正规红军部队,,建立了多个苏维埃根据地。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乐章。1934年秋天红军在利川沙溪响水写的标语。
1931年3月,鄂豫皖的红四军在双桥镇战斗中全歼敌军三十四师,活捉师长岳维峻,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这是当时画在墙上的宣传画。
楚山汉水间红军劲旅出
红安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
战斗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部分女战士。
红四方面军战士用过的草帽、帽徽、草鞋等。
长征前,湖北及周边地区是红军活动的主要地域之一。参加长征的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均与湖北有着密切联系。
湖北诞生了10多支正规红军
省档案馆提供的史料证实,从1927年到1935年11月重组红28军,在湖北这块土地上共孕育诞生了十多支正规红军(军级建制)、二个军团和一个方面军。
1927年4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一时间山河色变,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随后,毛泽东回到湖南亲自领导了湘赣边的秋收起义,中国革命从此开始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红旗漫卷西风,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湖北共产党人相继组织发动了黄麻起义和鄂南暴动,并以起义后的农民武装为基础组建工农革命军。1928年1月,黄麻起义后的鄂东革命军,在吴光浩的领导下,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这是诞生于湖北的第一支正规中国工农红军。
红色鄂南走出红三军团
1930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与红五纵队在阳新龙港会师,将红五纵队扩建为红八军。6月初,在大冶刘仁八村的三房垴召开红五军和红八军军委扩大会议。会上,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下辖红五、红八两个军。军团总指挥为彭德怀,总政委为滕代远,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合编后,彭德怀任第三军团前委书记。
6月底,红三军团挥师南下,勇夺崇阳,强攻岳州,激战平江,所向无敌,战绩显赫。7月间,湘赣边独立师扩编的十六军成立,编入红三军团。
随后,红三军团的五、八、十六各军攻进长沙。在扩大红军影响,猛烈震撼了敌人阵营之后,又有计划地从长沙撤至平江、浏阳一带休整。8月23日,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同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一军团会师,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为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
红安,红四方面军的创建地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大别山下,星火燎原。黄麻起义胜利后,鄂豫皖边革命形势蓬勃发展,革命武装力量迅速得到充实壮大。
在此基础上,由红四军和新成立的红二十五军组成的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今红安)七里坪正式宣告成立。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政治部主任为刘士奇,总兵力达3万余人。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先后取得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战役的胜利。此后,红四方面军又扩充为四军、九军、二十五军共三个军六个师。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于12月转移至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至1934年间,红四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两次大规模围攻,并与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会合,先后扩编为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等5个军,总兵力达8万余人。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湘鄂边崛起红二军团
在鄂东、鄂南一带红军建立发展的同时,以湘鄂边和洪湖苏区为主体的湘鄂西根据地,崛起了另一支红军主力———红二军团。
该军团是由湘鄂西的红军在公安县合编而成,其前身为湘鄂西地区的红四军和红六军,成立时间为1930年7月7日。总指挥为贺龙,政委为周逸群,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为李克明,并组成了以周逸群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
红二军团共1万余人。1931年3月,红二军团遵照中央指示,在长阳县枝柘坪改称红三军。1934年10月,转战湘鄂川黔地区的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六军团会师后,重新恢复红二军团番号。1936年7月长征途中,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在甘孜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最早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
1934年11月,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再次走出了一支红色部队,这就是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原为红四方面军的一部,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时,王树声的73师随主力西征,留下25军一部坚持斗争。同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部分地方武装并入正规红军,在红安重建红二十五军。1933年9月间,红25军在潢麻公路遭敌包围,全军被分割。75师由吴焕先、戴季英率领突围进入鄂东,仍保留25军番号;74师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与红82师重新组建28军。半年后两军会合仍编为25军。1934年中央又指示25军进行了改编。
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经湖北、陕南到甘肃,西征北上,红二十五军是最先完成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为中央红军与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与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11月,红十五军团归入红一方面军序列。
奋起反“围剿”荆楚尽染红
红军部队和红色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使蒋介石坐立不安,决计要对苏区和红军实行毁灭性的“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和苏区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
从1929年6月国民党独立第四旅旅长罗霖会同暂编第二旅旅长李克邦发动对鄂豫边苏区的第一次“会剿”,到1932年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合力实施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豫鄂皖苏区军民在党的领导和徐向前等指挥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取得过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等局部战役的胜利。1932年6月29日,蒋介石到达武汉,亲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调集40万兵力,组成左、中、右三路大军,首先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苏区和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失败,迫使红四方面军开始艰难的西征。
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主要是“鄂湘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负责,同时包括湖南的何健新编第三十四师等部队。湘鄂西苏区军民在贺龙等领导下展开了激烈的反“围剿”斗争,特别是段德昌领导的红九师成为洪湖苏区反“围剿”的主力,段德昌和红九师威名远扬。在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三军开始了七千里的远征。
湘鄂赣苏区是中央苏区的西北屏障,面对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以鄂东南为主的湘鄂赣苏区军民先后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有力地支援了中央红军的作战。1932年10月3日,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国民党郭汝栋部和湖北地方军张刚部攻陷苏区机关所在地阳新龙港,使苏区和红军严重失利。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进行战略转移西进长征后红十六师继续留在湘鄂赣边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并坚持了3年的游击战争。
1934年冬,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发动的湘西攻势和随之建立起来的湘鄂川黔苏区,引起湘鄂两省国民党的极大恐慌。国民党军趁苏区初创,迅速集中11个师又4个旅,约11万人的兵力,分6个纵队,采取分进合击、攻堵结合的战法,组织对湘鄂川黔苏区的“围剿”。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领导下,红二、红六军团紧密团结,开展了积极的反“围剿”斗争,取得了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构皮岭、板栗园、芭蕉坨等战役的重大胜利。红二、红六军团不仅歼灭了湘鄂两省国民党军大量兵力,而且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在反“围剿”斗争中,由于敌我力量过分悬殊和党内错误路线的指导,全国主要革命根据地先后丧失,主力红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开始踏上漫漫长征路。(本版撰稿王平姚岷张小燕)
开辟根据地革命建奇功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1929.5———1937.7)、湖北先后建有湘鄂西(1929春———1937年7月)、湘鄂赣(1929春———1937.7)、湘鄂川黔(1934———1936.2)等苏区和鄂豫陕(1934.12———1937.7)游击根据地,其中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三块根据地,在其全盛时期曾经拥有1000多万人口,10万多正规红军。湖北是仅次于闽赣中央苏区的主要苏维埃根据地。
鄂豫皖根据地
1927年底,中共湖北省委先后派王志仁、吴光浩等人前往黄麻地区,成功发动黄麻起义,为后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929年11月20日,中共鄂东北特委召开鄂豫边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以徐朋人为书记的鄂豫边特委。12月,鄂豫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以曹学楷为主席的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以徐向前为主席的鄂豫边军事委员会。1930年6月,鄂豫皖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至此,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中,相继建立了红安、麻城、黄冈、英山、罗田等二十六个县的县级革命政权。
湘鄂西苏区
是洪湖、湘鄂边、巴兴归、襄枣宜、鄂西北5块苏区的总称。1930年10月,湘鄂西工农兵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监利召开,成立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周逸群任主席。联县政府下辖江陵、石首、监利、沔阳、潜江、天门、华容、南县、五峰、鹤峰、长阳和巴兴归等10多个县苏维埃政府,拥有7座县城,几十个集镇。在苏区之外,还有10多个县的游击区。1931年3月,红三军北渡长江,又创建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到1932年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辖湘鄂西、鄂豫边两个省委。在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贫苦农民普遍分得土地、房屋和农具,苏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且建立了为红军作战和群众生活服务的兵工厂、被服厂、木工厂、制盐厂、消费合作社等企业。苏区实行小学义务教育,设立俱乐部和识字班,建立医院、疗养院,学校与社会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湘鄂赣苏区
位于湘东北、鄂东南和赣西北边界地区,由湘赣、鄂东南两块苏区组成。1927年9月起,湘鄂赣边界地区10余县的部分农民自卫军、农民,分别在中共组织领导下举行起义,组成数支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1931年3月,苏区中央局巡视员滕代远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在修水主持召开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鄂东特委、赣东北负责人会议,决定撤销鄂东特委和鄂南特委,统一领导鄂东南苏区的斗争。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组成。10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在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苏区内大冶、阳新、通山、崇阳、通城等20多个县纷纷建立中共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以及各级共青团、工会、妇女会、互济会等群众组织,发展工业、军工和农业生产,建立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使苏区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湘鄂川黔根据地
1934年5月,由红二军团改称的红三军转战到贵州省东北部地区,开展了创建根据地工作。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边临时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湘鄂川黔军区成立,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军区司令员。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出《关于创建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的决议,并制定了《分田工作大纲》。至1935年1月,湘鄂川黔苏区初步建成。其范围包括永顺、大庸、桑植县的大部地区和龙山、保靖、慈利等县的部分地区,东西200余公里,南北120余公里,人口约50万,共设立了6个县、30多个区革命委员会。2月,国民党军调集80多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围剿”。我军民根据中革军委指示,开展反“围剿”作战。
鄂豫陕游击根据地
位于湖北、河南、陕西三省边界地区,亦称鄂豫陕苏区。1934年11月,红25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鄂豫陕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和武装群众,分配土地,在蓝田、柞水、镇安、山阳、旬阳、雒南、商南、郧西、卢氏等县和洋县华阳地区,先后建立了10个区、46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府和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人口近50万,初步建成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25军长征后,留在鄂豫陕边地区的鄂豫陕特委,将红军一部和地方武装编为红军第74师,继续坚持斗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