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央视“我的长征”重温革命激情
巩义汉子自费重走长征路
晚报记者 姚辉常 王战龙 通讯员 崔静 文/图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当年红军长征所走过的河流、雪山、草地,所经过的乡村、山寨,迎来一批又一批“新长征战士”,其中就有52岁的巩义人李海青。 他不能跟随央视的“正规军”,就与10多人组成民间队伍,自5月1日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至10月10日“会师”甘肃会宁,坚持每天步行40至50公里,先后穿过“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然后“四渡赤水”、“强渡乌江”、“爬雪山”、“过草地”……在不断的“行军”中,李海青用双脚丈量着长征之路,切身体验着长征精神。18日,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民族需要长征精神,这个时代需要宣传长征精神。”
错过央视长征行
辞职自费圆夙梦
“海青,走完长征路了?”10月18日,巩义市人民医院家属院,站在楼前,过往熟人不时和李海青打招呼,好奇地询问他的长征之旅。李海青自费重走长征路,已经成为巩义市民谈论的焦点新闻。
52岁的李海青是巩义市建设管理局职工,从今年5月1日开始,历时半年,辗转10余个省份,徒步走完了当年红军走过的万里长征路。
5年前,某杂志上有一条新闻,说两个英国人重走了长征路,深深触动了李海青,“外国人都能来走长征,作为中国人,咱为啥就不能重走长征路,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感受长征精神?”
当时由于工作等原因,这个愿望一直藏在心里。今年3月,获悉中央电视台将举办“我的长征”活动,李海青立即赶到北京报名,遗憾的是因为他错过报名时间,最终未能进入“正规军”的队伍。
从北京返回后,李海青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单枪匹马跟随央视的“正规军”出征。于是,他辞掉了安逸的工作,带着省吃俭用下来的1万元,离开老家河南省巩义市,赶赴瑞金,一个人南下开始自己的长征。
然而当李海青赶到江西瑞金宾馆后,却被告知崔永元已带着队员上井冈山进行“魔鬼训练”了,而且央视规定“民间队员不能随行”。
18位“民间志士”
踏上“我的长征”
不过,央视一名姓孙的工作人员告诉他,附近宾馆住了好几个人像他一样想自费走长征,他四处联系找到了十几位“民间志士”。同样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们决定:虽然央视的长征活动没能参加,18人将结伴而行,组织自己的“长征”队伍,去传承长征精神,弘扬爱国信念。
5月1日,这个由来自全国十几个省的队员自愿组成的民间长征队伍,高举旗帜,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的路线,开始了“长征”,到10月10日“会师”时,仅有两人因工作原因中途退出。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穿乌江,过湘阳,翻雪山,渡大渡河,过草地。按照行军计划,每天负重40斤,步行8到15小时,行进40余公里。
由于长时间负重走路,脚趾甲先磨肿,后淤血,甚至磨掉,走起来疼得钻心,所有队员脚都走出了水泡,用创可贴粘上后,晚上脱鞋一不小心就撕掉皮。由于长期日晒,队员脸上从晒脱皮到打水泡,汗一流火辣辣地疼。
翻越广西龙胜2153米的猫儿山时,正下大雨,山上山下处处都是生着青苔的卵石,人踩上去像滑旱冰,队员被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9月初,四川省红原县突降冰雹,气温降到接近零度,队员们衣衫单薄,瑟瑟发抖。
走在山野路上,队员们冷不防会被野蜂蛰伤,李海青脸上被蛰得肿得变了形,10天后才慢慢消退。翻越海拔4186多米的夹金山时,要穿越5.5公里长的蚂蝗沟,灌木丛林和树枝藤条交错,裤管系得再紧也阻止不了蚂蝗爬上身,蚂蝗拼命钻进肉里,血流不止。
写下长征日记
体验革命精神
“在湖南一个叫‘杀人槽’的红军战斗遗址,当地老百姓说,红军时期,附近曾有一个部队临时指挥所,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打阻击,遭遇敌军埋伏,全团官兵被敌人包围在槽形山谷中,700多名官兵在山谷中壮烈献身,他们的名字、军衔等情况一点都没有给后人留下,甚至连个坟头和墓碑也没有。”
在路边草丛中只有一块破损不堪的石碑,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18名队员自发地买来了鞭炮、白酒和祭品,告慰烈士英灵。他们久久地站立在山谷口,热泪长流。“我们专门找到当地政府,联名要求修复红军纪念碑,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缅怀的遗迹,不要忘却历史。” 谈话间,李海青有些哽咽。
这样的故事,在“长征”途中屡见不鲜,队员们都会前去当地政府“直谏不讳”。
在李海青随身携带的旗帜上,密密麻麻地盖着邮戳、公章,签着重走长征路的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等红军后代的签名,记录着“长征”的坚辛。
一路上,与李海青一起重走长征路的马文江、魏跃明、邓俭等人开有博客,李海青在的其他人写有日记,都在用不同方式宣扬长征精神,使更多的人了解长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