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的根本,说到底是资源经济。国与国之间的争执,无非因资源而起。中国人对资源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
小时候,我们被教导:伟大祖国地大物博。长大后,这种“教导”不断修正。“地大物博”被“地大物薄”取代。 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大”是几乎全世界所有的矿产我国都有;“小”是按人均拥有资源排世界第81位,仅是美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结论是,我们必须珍惜资源。
然而,长时间以来,上述资源观的修正,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未落实到行动中。长达50年高强度开发资源的结果,是对资源的无度索取,涌现出大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
在100届广交会,资源性的初级加工产品几乎全线退出,这绝对是好消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中国外贸顺差一涨再涨,已不需要不惜用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去换汇。对出口换汇商品的行业,同样要有保有压。在广交会召开前的一个月,出口退税政策全面调整,煤炭、有色金属被国家取消出口退税优惠,142个型号的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1%降到8%。显然,资源类产品被纳入不鼓励出口的行列。
资源性商品出口集体“失色”只是开始,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高能耗的钢材、煤炭等产品的出口非但减少,进口还将增加。
从追求经济利益、损害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转向为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不惜抑制低附加值的资源性产品出口,这是真正的觉醒。尽管来得迟了点,但对正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