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连续几天,记者奔波在鹤岗市郊煤矿工人居住的棚户区,寻访兴伟煤矿矿难中失踪的矿工家属。在各类体制的煤矿当中,小煤窑生产条件是最为恶劣的,作为重体力劳动者,矿工们缺少基本的劳动保障设施和用品,生产安全保障也是最低的。 然而,小煤窑矿工的收入却是最高的。小煤矿的矿工形成了一股流动的劳动大军,在低洼密集的矿工棚户区里演绎着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故事。
在矿区什么样的人下小煤窑是个答案很简单的问题,当地人说:“家里生活过不下去就下井了呗。”
老百姓说的“下井”,特指“小井”。在矿区,下煤矿干活并不都被看做是件危险的工作,能在大矿谋得一个矿工的职位是件很体面的事情。清晨,鹤岗通往兴安煤矿的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能看到一辆辆自行车来往穿梭。叫住一问都是大矿的职工,他们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操着南腔北调的各地方言,穿着干净,与下小井的矿工有着明显的不同。
近几年,矿区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双向流动的特征。外省的农民工进入我省的矿区,成为国有大矿劳动力的主要来源。而本地的劳动力出于对生产安全性的担心,宁可远走他乡外出谋生。那么,小井的劳动力来自哪里呢?什么样的人才会到小煤窑去下井呢?
老古的故事
老古是记者寻找兴伟煤矿矿难失踪矿工家属时的意外收获。老古全名古巨基,与香港影星同名。为人和善、健谈。他笑着告诉记者,因为自己这个名字,没少受到工友们取笑。
天蒙蒙亮,一个人骑辆破自行车慢悠悠地过来。车上的人与其他的矿工有着明显的不同,似乎刚从地下钻出来,劳动服还来不及换,满身满脸的黑煤灰,只有眼圈是黄色的。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绑着镐头和锹等工具。一望而知,他是小煤窑的矿工。他就是老古。一般情况下,国有统配煤矿有完善的劳动保障设施和卫生设备,工人升井后可以洗个热水澡,然后换下工作服,干干净净地回家。在井下,按有关规定,大矿矿工还能得到一个面包的加餐。但这些对于小井的矿工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由于小井开采的周期短,不会建设配套的设施,像洗澡这些事情都得自己解决。有的小煤窑甚至连劳动服和工具都要矿工自备。
穿过弯弯曲曲泥泞的小巷,记者与他一起来到了一座因地面沉陷,窗户比地面还要低的平房里,这就是老古的家。
回家第一件事,老古打了一盆水草草洗了洗脸。然后,要是在往常,他可能躺到床上补一觉。白天的时间,通过打麻将或者是看电视来打发。到了半夜,又要拿着工具下井了。他的白天和夜晚正好倒了一个个儿。
谈起自己的下井生活,老古捋一捋花白的头发,眼神中露出几分苍凉。
老古生于1941年,老家虽然不是矿区但有个煤矿,老古挖了一辈子的煤。后来家乡的煤矿挖光了,他就在各矿区漂泊打工。两年前,他来到了鹤岗,本意是要到大矿去应聘。但没想到,因自己的年龄大了,大矿拒收。后来,好说歹说进了这家小煤矿。
“活儿是越来越难找了。”老古长叹一声。但他又不能放弃,因为一大家子的人还等着他去养活。至于为什么他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养活子女,他摇摇头表示一言难尽。
老古对记者说,你去问一问,在小井挖煤的矿工哪一个没有点儿悲惨的故事!据介绍,小煤窑矿工来源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经济压力大,想通过下井挣点血汗钱的老百姓,这样的占绝大多数;还有就是少部分人利用小井管理不严,在这儿暂避风头。老古说:“谁都知道在小井干活危险,只要是有点办法谁也不会在这儿干活。”
为还债打两份工
鹤岗兴安区河东煤建大院里有一座重新翻盖的平房,白墙灰瓦,窗明几净,非常显眼。然而,走进屋里却发现家徒四壁。这里就是鹤岗兴伟煤矿矿难失踪矿工甘阳(化名)的家。
甘阳的妻子杨贵花说:“他就是为了还债才去下井的,这所新房把他给害了。”
甘阳今年43岁,吉林人。上个世纪80年代,他辗转来到鹤岗成为某煤建处的井下工人。
据杨贵花介绍,他们刚结婚的时候甘阳的身体还挺好,可几年后他就得了煤矿的职业病“矽肺”病,从此家里的经济状况就开始一蹶不振。
杨贵花说:“那时他才挣一百多块钱,养活着三口人,好在他在大矿还有一份工作。”家人曾劝过他看病,但甘阳舍不得,一直在家挺着。直到1997年,甘阳的病情加重,妻子回家乡桦南抬了3000元钱,把他送进了医院。这笔钱至今还未还清。
2001年,甘阳家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甘阳狠了狠心又抬了7000元钱,把房子重新翻修了一遍。这时又赶上孩子上学急需钱,双重的经济压力让甘阳最后下决心到兴伟煤矿去下井。
据杨贵花介绍,煤建处照顾甘阳身体不好,给他安排了一份较为轻松的工作,给井下送饭,每月700元;而在兴伟煤矿井下看溜子,一天40元。两份工加在一起还不到两千元,但对甘阳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了。每天23时许,他拖着病弱的身体到煤建处的井下为工友送饭,大约凌晨4时许升井,急急忙忙到兴伟煤矿赶早班,下井看溜子,忙得不亦乐乎———直到15日凌晨兴伟煤矿发生矿难。
杨贵花哭着告诉记者,她最大的遗憾是,甘阳在兴伟煤矿打工的这两个月,她没为丈夫做一顿饭,甚至连面都见不到。原来,就在矿难发生前的几个月,甘阳的母亲病重住院,杨贵花一直在病房里护理,夫妻俩就这样过上了咫尺天涯的两地生活。据说,老人知道儿子的死讯后,几次昏死过去。
就为了那20%的风险金
“还不是为了能多挣点钱,要不谁能到小井去干活?”听到矿难的消息后,董会平(化名)、董会安(化名)兄弟俩的家属哭得死去活来,他们家一下子失去了两个顶梁柱。
董氏兄弟家住绥滨,两年前来到了鹤岗。他们本想到大矿去谋一个工作,后来听说小井挣钱多而选择了兴伟煤矿。据介绍,小煤矿的收入一般要比大矿高出20%左右,矿工们把这些当做“风险金”,是小煤矿与大矿竞争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亲属们说:“本来开始一阵还觉得挺好,没想到最后还是摊上了(矿难)。”
董会安家住在一座东倒西歪的小土坯房里,明显是不打算在此长住。亲属们说,他们想等到钱挣够了回家乡去。
采访时,一个名叫“小宝”的7岁男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说是董会安的孩子。小家伙聪明伶俐,在他的内心中还无法理解矿难是怎么回事,见家里来了这么多的客人,他显得异常兴奋。记者问:“你们家是哪儿的?”亲属们说是绥滨的,小家伙却抢着回答“就在这儿”,说着还用小手指向身后租住的土坯房。二姨问他:“这房子真的是你家的吗?”这下,小宝有些迟疑了,可还是固执地回答“是”。董家的亲属说,不久就要离开这里,下井就是为了挣点钱,现在钱挣到了,人也留在这儿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小煤矿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状况的确值得社会的关注,这部分人主要是外地的流动打工者和生活负担重的闲散人员,他们居无定所,生存条件恶劣,在所有煤矿中,尤以证照不全的黑煤窑和违规开采的小煤矿的矿工生存条件最差。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已明确要求,“十一五”期间,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一律不得审批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项目。此前,有关部门提出,要在2007年末淘汰年生产能力在三万吨以下的煤矿矿井。针对一些地方以“资源整合”为名变相维持不符规定小煤矿生产的问题,国家明确要求,资源整合规划必须与小煤矿数量控制规划目标相衔接。纳入资源整合范围的煤矿,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制订资源整合方案,并经过审查批准方可实施。
据国家安监总局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尚有小煤矿1.7万处,其中年产3万吨以下的约占三分之一。小煤矿产量约占全国煤矿的三分之一,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全国煤矿的三分之二。此外,小煤矿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到2010年,我国计划将小煤矿数量控制在1万处左右。(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