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子基金会“发布”的“孔子标准像”,引起很大争议。基金会辩称,“发布”“孔子标准像”不是商业行为,而是为了给“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统一载体”。其实,这样的辩白有“此地无银”的嫌疑。自古以来,“文化传播和交流”就离不开商业活动,商业和文化本来也不是截然对立的。而若以商业为目的贩卖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和以文化为幌子谋求不正当的商业利益才是需要在道德上给予谴责的。
我想最主要的争议还是在于“标准”。“标准”具有唯一性或排他性。孔子基金会为孔子塑像本来无可非议,尤其在孔子故里。问题在于“标准”的依据在哪里,其他的机构(比如国际儒学联合会或者中华孔子学会)、其他的地方(比如香港、新加坡)为孔子塑像,难道就“不标准”吗?事实上,已经存在那么多的孔子塑像,可以说已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聚集区,难道那些塑像都不标准吗?基金会的发言人解释孔子的标准像来自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图”。吴道子的画非常著名,但吴道子并非儒家学者,也不是孔子后裔,更没有“圣人故里”的籍贯,而仅仅是因为他的艺术水准“穷丹青之妙”,后世公认“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吴道子更有影响的画其实是和佛教、道教以及民间鬼神信仰等题材有关。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被广泛接受也不是因为它的“标准”,而是它成功塑造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形象,栩栩如生。
既然是塑像,就需要从艺术的标准去要求。既然是历史人物的塑像,就需要接受历史的选择和考验。基金会的发言人还说,现在国内出现了很多“神化”和“丑化”孔子形象的塑像,所以需要“标准像”,这也是似是而非的理由。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本来就形形色色,即使是画圣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也不是一家独尊。根据个人粗浅的观察,基金会“发布”的“标准像”失掉了吴道子画像所塑造的孔子渊博而和悦、认真投入而循循善诱的导师形象,那是不是“矮化”了孔子的形象呢?
有趣的是,名居世界大学之冠的哈佛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哈佛雕像,哪怕是路过哈佛校园的人,也要在这个塑像前面留影,更有人去摩挲哈佛雕像的脚,认为这样可以带来好运。这个雕像成了游览哈佛校园必看的“景点”。哈佛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安排学生担任校园导游。但是,从学校的官方网页上关于哈佛雕像的说明,你可以了解到它由“三个谎言”组成。
所谓的“三个谎言”和哈佛雕像底座上镌刻的三条信息有关。三条信息分别是“约翰·哈佛,创办者,1638”,乍看起来,的确会以为是哈佛本人在1638年创办了哈佛大学。但这都和历史事实不符合。哈佛大学创立于1636年,是当时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议会决定设立的第一个教育机构,最初叫学校还是学院都没有确定。约翰·哈佛是它的第一位捐助者,哈佛所捐助的是他的近四千册的私人藏书和一半的遗产(数目不是很大)。1638年是哈佛去世的时间。1639年,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议会决定把他们设立的第一个教育机构命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正式更名为“哈佛大学”。尽管今日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说法,但是,约翰·哈佛并不是哈佛大学的创办者。而那个最吸引游客的“约翰·哈佛”的雕像,完成于1884年,也不是那位约翰·哈佛本人的形象,而是被雕塑家随机找来的模特。
其实哈佛雕像的作者丹尼尔·弗兰克(D aniel C .French )是19世纪至20世纪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林肯的坐像以及林肯纪念堂的设计。他也不是要故意欺瞒世人,而是当时已经找不到可信的约翰·哈佛本人的图像。所以,关于哈佛雕像的“谎言”,其实是误解。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也一样,那不是孔子本人,而是关于孔子教学神态的“画像”。画像和雕像本来就是一种纪念和象征,即使有本人可靠的图像作为依据,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哈佛大学“宣传”说,关于哈佛雕像,有“三个谎言”,这不仅没有“神化”或“丑化”其名声,也不妨碍人们对约翰·哈佛的怀念,反而增加了世人津津乐道的掌故。哈佛去世200多年以后,他的真实形象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是,哈佛大学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这样的名声不是金钱堆积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机构或个人“发布”的,而是370年来持续不懈地对学术、对真理的追求。
笔者以为,孔子的伟大根本不在于有什么“标准像”,有关孔子思想的传播更不需要什么统一的媒介。时至今日,无论以孔子冠名的机构多么庞大,研究孔子的学者多么权威,以及孔子的“老乡”多么热忱,包括孔子的后裔多么直系,谁又有资格说自己可以“发布”一个孔子的“标准像”呢?这些人集合起来,也没有资格这么说。孔子的塑像是受欢迎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孔子去世2400多年以后,有人大张旗鼓地“发布”“孔子标准像”,实在匪夷所思,远不如“三个谎言的雕塑”有趣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