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题:中小企业将迎来“苦涩”创牌期?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人民币正一天天地升值,我们的产品在国外越来越贵。上月起,出口退税税率降低了两个百分点。原本不高的出口利润,又被挤掉了不少。现在,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压力比以前大多了。”
王先生,是沿海一家中小型纺织企业的负责人。跟他类似的企业,在中国还有很多。多重压力之下,许多中小企业已经走到了“两极分化”的十字路口。
最近几年,原材料、劳动力成本都在不断上涨。激烈的竞争下,尽管成本不断上升,下游企业却轻易不敢涨价。为此,不少企业只好自己消化,利润也就一再受到挤压。
原先,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好做得多,因此,王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出口上。通过贴牌定单,他家生产的产品,销售到欧、美、亚等地区,王先生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但随着出口环境的变化,从上世纪末,他的公司开始转变策略,把目光更多投向了国内市场,并启动了自己的品牌。现在,这家公司的产品,已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十多个内地城市销售。但这个品牌,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还只是一个“小弟弟”。
在采访中,不少经销商表示,他们代理小品牌时,质量、款式、价格是首先考虑的三大因素。消费者,对价格尤其敏感。目前,中国内地市场,远远没有发育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品牌消费水平。
这就意味着,厂商如果不能尽快提升自己品牌的“含金量”,最终还要跟人比拼“残酷”的价格战。但正如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步步艰辛一样,自创品牌对众多中小企业而言,挑战性一点都不低。品牌经营问题的解决,将充满苦涩。
除了资金压力,品牌经营理念、经营经验上的缺乏,更是不少中小企业亟需解决的软肋。此前的几十年,更多的中小企业把精力放在了生产上。这种“务实”不“务虚”的做法,在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同时,也造成了品牌经营上的缺陷。
今天要在中国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品牌,其投入已相当可观。长期的低价策略、低盈利水平,已让资本不算充裕的厂商发现,品牌之路更加艰难。如此循环下去,无疑将是一场“噩梦”。
“外部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只好去适应。”王先生说,“现在最大的障碍,不是环境,而是人力资源。我们企业现在不缺熟练的技术工人,缺的是有创新头脑的人。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到品牌推广,没有创新人才,就只能抄袭人家,做品牌更是一种奢望。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
短时间里,企业难以自己培育。从外边招聘,薪水低了,没人来。薪水高了,企业又受不了。包括王先生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已意识到,生意想做的长久一点,不管资金压力有多大,人力投资必须有。
观察者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很多从事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同质竞争激烈,在创造品牌的竞争中,众多企业一时间将难分伯仲。但在经历了国内市场的洗礼后,剩下的企业会更具竞争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