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苏州6000多名68届初高中毕业生来到苏北响水县的黄海农场“接受再教育”。翌年1月,黄海农场又迎来了苏州1500余名69届学生。从此,广袤的黄海大地留下了苏州数千名知青的汗水、泪水和青春,也留下了无数家庭的牵挂。
新荡的追忆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黄海农场的新荡、潮河两个分场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驻地,而团部就设在新荡分场。
大家趴在车窗上贪婪地看着熟悉而又久违的景色,努力在脑海中搜寻着每一个相似或勾起他们回忆的地方。还记得,有一年盛夏,黄海农场组织了2000余名知青会战海堤。茫茫荒滩,连棵树都见不到,海风、烈日、蚊虫,知青硬是用一筐筐的土将漫长的海堤加高了好几米。
自民生桥西行5公里,便到了新荡分场场部。得知苏州知青到新荡,当地干部职工纷纷从家里涌上街头,想看看有没有认识的知青,一旦发现面熟的,恨不得马上就往家里拽。
原新荡修配厂的老刘拉着几个知青不放手,“今天一定要好好喝几杯,30多年了,老想着你们”。一次次深情的握手、拥抱,每个人都有太多的话要说,30多年离别的思念顷刻间化作一行行夺眶而出的热泪。
潮河的往事
这批回访团知青主要来自苏州市五中和八中(现景范中学)的68、69届毕业生。刚到黄海农场时,知青们全部被分配到潮河分场的二队和东站。相比之下,大有、新荡的场部,基层连队要冷静多了。
78岁的原潮河东站副队长朱士英,一大清早就换上一套新衣服,领着全家人在公路边等了一个多小时。朱队长专门在家里腾出两间房,要留知青在家里住上几宿。
原潮河二队的鲁连长告诉知青,当年300多人的连队现在不到20户了,不少还是知青回城后调进来的,苏州知青认识的只有三五家,且大多到了退休年龄,说得大家心里好凄凉的。
途经“大寨河”,知青们特意下车。大家站在桥上凝望着静静流淌的“大寨河”水,仿佛听到知青们在工地苦战的呐喊。要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这平地而起的几十公里的河道是靠知青们用孱弱的肩膀一筐一筐抬出来的。
恋恋不舍的回程
到农场时,苏州知青向农场赠送了由49名回访成员签名的锦旗,并向农场的孩子们赠送了两台29寸电视机。
知青们希望为农场的孩子们尽一点绵薄之力,尤其希望在一代知青身上燃烧过的青春火焰,在黄海农场的下一代继续燃烧。
两天的农场之行很快过去了,知青们也从30年前的岁月中回到现实生活。随着客车从陈港镇驶向308公路,大家一路频频回头,不断向远处眺望,仿佛要将黄海农场的一草一木全都装进心里,刻在记忆深处。
无论当年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知青们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是在那里度过的。更何况,纯朴厚道的黄海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予以了知青极大的关爱和温暖。
特约记者 益华 本报记者 赵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