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
寻找烟台骄傲③出自烟台的IT“大鳄”--王江民寻找烟台骄傲①王忠诚:从烟台走出的医学大家
19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应航天513所的邀请来到烟台,参加该所成立40周年暨搬迁烟台20周年庆典,并参与航天专家组的高端论坛。 重返美丽的家乡,戚老心情舒畅,始终面带微笑,这位73岁的航天元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睿智和一丝不苟。
2003年11月15日,“神舟飞船”载着杨利伟飞入太空,作为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这个名字也传遍了全世界。
戚老是钱学森的第一代中国弟子,他的传奇来自于曾经历过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导弹、第一次两弹结合、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
因为他的到来,烟台再一次触摸到中国航天事业之巅。
祖籍黄县
513所是连接家乡的情感纽带
坐在记者面前,戚老身着灰色西服红色领带,虽然头发斑白,但精神矍铄。当记者历数媒体对他的美誉时,他连连摆手:“请不要这么说,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每一个航天人都是名副其实的功臣。”
说起烟台,戚老倍感亲切:“我曾祖父当年就是烟台黄县人,他后来闯关东到了辽宁,论起来,我们是老乡啊!”
家乡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1986年由山西太谷搬迁至烟台的513所,更成为戚老对烟台感情交流的纽带。他经常到所里指导工作,顺便来看看家乡的变化,近年来513所在烟台的迅猛发展让戚老非常欣慰。
“我见证了513所的三次搬迁,第一次从山西搬到烟台开发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次从开发区搬到幸福,这是从小到大的过程,下一步513所要从幸福搬迁到莱山区,成为烟台的航天城,这应该是从大到强的过程。”
戚老介绍,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513所都参加了研制。他们所承担的设备中,绝大多数是电子设备,每台设备由若干印制板组成,每个印制板上密密麻麻分布着2000多个元器件,焊点与焊点之间只有几毫米,只要一个焊点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整个设备失效,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神舟六号飞船系统中,除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外,513所还承担了热控制系统、乘务员服务系统等五大系统,以及航天测控与通信、发射场、着陆场系数的数十套关键设备的研制任务。“烟台老乡们立了大功,在不久后的神舟七号工程中,513所还将承担着重要的通信任务。”
杨利伟一句“飞船里很舒服”
是一生中最大的奖励
戚发轫自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起,便与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钱学森的带领下,科技人员历经磨难,终于把一枚名为“东风一号”的仿制导弹打上了天。此后,戚发轫又参与了我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结构和总体设计,并设计出火箭三级与二级的分离方案,经飞行试验证明既简单又可靠。
1968年,戚发轫的工作正式从火箭研制转向卫星研制,并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1970年4月24日,随着指挥员一声“点火”口令的发出,“长征一号”火箭直冲云霄。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戚发轫开始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他利用了11年的时间,主持完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面对研制飞船晚于俄美几十年的差距,我国大胆地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近40年历程,直接研制第三代载人飞船。
鲜花、奖励、荣誉……这一切的一切对戚发轫来说并不重要,他说一生中最大的奖励,是杨利伟从返回舱中走出来对他说的一句话:“戚总,咱的飞船真不错,挺舒服的。”
人命关天 载人飞船要求
零故障零缺陷零疑点
“载人飞船和不载人飞船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要求100%的安全。套用国家领导人的话就是‘允许失败,不许死人’。”
提起安全性,戚老很激动,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终身难忘。“1994年,我当时还在国防部五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就在发射一颗气象卫星的基地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事故,我和在场的很多人因为卫星爆炸而身受重伤,还有一位同志牺牲了。”
“什么是安全?就是载人飞船应保证航天员在返回舱落地后,能主动站着走出来。用科学的语言说,是航天器设计的人为载人航天工程应该保证航天员在太空创造的小环境中感到舒适安全,各项医学指标、振动指标、温度指标、压力指标等符合标准。同时,我们要想到所有的应急措施。”
戚老解释,航天专家在飞船起飞前会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都想到,例如万一当火箭与飞船“追尾”;万一飞船和火箭不能及时分离;万一发射台起火等等。航天专家共设想了180多种故障,每一个故障都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保证万无一失,保证了即使发射失败,航天员也能安全地返回。
“神五和神六飞船发射过程中,发生过故障吗?”记者问。
“没有。以神舟五号飞船为例,工程中包括10万个元器件、8万个接点、600套仪器设备……没有出一个错,结果我们提前准备的应急措施一个都没有用上。”戚老笑着说:“有同事开玩笑说,这不是白劳动了吗?我说,我希望永远都用不上应急设备。”
“神舟七号”
一位航天员出舱通讯
神舟五号成功后,戚发轫退居二线。令他感到最大的欣慰,神舟飞船十几年充满激情的实践,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有才能有经验的技术力量,同时也形成了神舟文化。
“神舟六号总设计师张柏楠、总指挥尚志都只有40多岁,其他一些副总设计师有的只有三十来岁,神舟七号的设计师可能更年轻。”戚老说:“航天人才的年轻化,是我们国家的巨大财富,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从1992年开始,除了成功发射飞船的任务外,我致力于培养有实际经验、有能力的年轻设计师,以完成新老交替。”
“我们都老了,21世纪将是年轻人的。”戚老称:“太空是全人类的财富,探索太空是每个人的追求,谁拥有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21世纪世界各国都会把航天工程作为首要的任务。”
戚老非常认真地向记者解读了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而航天文化是祖国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文化,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质量文化,同舟共济的团队文化。这应该是所有航天人的标尺。
最后,记者询问了读者所关心的“神舟七号”有关信息,戚老透露,“神舟七号”是载人航天事业第一步和第二步的交替,有可能在2008年发射。届时将有一位航天员身穿航天服出舱,舱外航天员也能与地面进行正常的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