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来,某高校花费8000万巨资修大门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尽管该校负责人予以反驳,称大门的花费仅有300万,但指责之声还是没有停歇,毕竟300万也不是个小数目。还有人对全国高校大门造价展开了大调查,推出了一个“中国大学校门排行榜”,调查结果十分令人吃惊:很多大学的校门造价竟然都在上百万左右。
许多到过国外知名大学的人都知道,世界名校的校门一点也不豪华,甚至可以称得上简陋。英国牛津大学没有校门,有的只是些楼层不高的、陈旧的古老建筑,门边挂块提示性小牌,告诉你这是某某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占地168英亩,绵延约1英里,中央校区由一组互相连通的大楼组成,并没有高大的门楼;斯坦福大学也没有校门,只有成片成片的树林和四通八达的公路。一直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己任的中国大学,在建造这些“一流的”校门时,肯定没有参照国外一流大学修校门的实情。
其实,何止是大学,中国的建筑似乎尤其钟爱大“门脸”。以饭店为例,无论饭店档次如何,豪华的大堂是必不可少的。宽大的旋转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耀眼的水晶灯,这些设施无一不在向客人昭示着饭店的档次。而当你走进客房时,往往会有些失望,不是床单不太干净,就是抽水马桶出了问题。
相比之下,国外的饭店、餐馆等场所的外观陈设就显得有些简陋了。比如,英国的饭店很少有大堂,如果不留意,行人往往将饭店误认为是民房。位于伦敦的利兹饭店,门面虽然不大,但却是伦敦最为豪华的饭店,内部服务堪称一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的许多旅馆入住十分方便,门外有明码标价,并不存在用豪华门脸唬人的情况。这种重“里”轻“表”的现象恰恰反映了有没有务实求真的生活理念。
大学、饭店对大“门脸”的情有独钟折射的是中国人对“面子”的看重。面子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普遍都爱面子。在这样的一种文化心态下,对“表”的追求压过了对“里”的修炼和打造。面子讲得多了,常常会造成不经济、不实惠,甚至是遮蔽真相、麻痹自己。经常听说留学海外的学生怕被外国同学看不起,而大把花钱包装自己。事实上,国人往往因为过于看重面子,而忽略了很多根本性问题。
哲人有言:深邃的思想总是穿着朴素的外衣。爱修大门的高校显然忘了,再高大的门楼也只能让人头仰起来,而不能让人的内心景仰起来。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修大门的钱本可以用在扩充研究经费、壮大师资队伍,甚至是资助贫困学生上。钟情于豪华大厅的饭店显然忽视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真理,门脸投资还不如用在改善环境卫生、提高服务质量上来得实在。喜欢“摆谱”的国人应多花点精力充实自己的内涵,毕竟赢得尊重不是靠身上的行头,何况自己的荷包本来就没有那么鼓。
好面子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造假”,提供虚假信息,或是谋求不当利益,或是为心虚者壮胆,这也是民族性中的一个“劣根”。面子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使自己也渐渐认同了假相,从而影响自我认知和内涵发展。
当然,在这个注重形象的时代,面子不是不能讲,但得注意前后顺序,先讲好“里子”,再讲“面子”,这样的“面子”才真正好看、耐看。(作者是资深媒体工作者吴锡平)
《环球时报》 ( 2006-10-20 第1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