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立校创业的价值追求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是中南民族大学的校训。笃信好学,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信”与“好学”是一个人道德修养过程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笃信好学”,意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并勤奋学习。中南民族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对真理、对事业、对学习执着追求,是一条始终贯彻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红线,是学校师生群体的一贯状态。“笃信好学”不仅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与弘扬的一种价值取向。自然宽和:“自然”引自蔡元培先生“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宽和”蕴含着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自然宽和”既是学校“以人为本”及宽松、和谐办学理念的表述,也是学校作为民族大学处理民族关系、师生关系、学术关系等在理念、方法上的重要个性特征。“笃信好学,自然宽和”,高度凝练了中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宗旨、育人方向、治校风格,是中南民族大学校园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导向、激励、凝聚、规范全体师生员工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指引学校群体自我教育和共同奋斗的光辉旗帜。创建55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面向和服务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为宗旨;以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己任,坚持教育规律与民族工作规律相结合,力求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与民族高等教育的个性相统一,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富有时代特点、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规律;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学校职能全面发挥的办学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事业,全面协调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相互关系;坚持走“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品牌荣校”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基地建设为保障,带动本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狠抓班子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素质高、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坚持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为核心的中南民族大学校园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笃信真理,好学不倦,崇尚自然,处事宽和,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坚持“学术上追求至真,道德上追求至善,艺术上追求至美”的文化哲学观,在培养各民族高级人才、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上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坚持“以质量求生存,靠创新谋发展”的发展方略,准确定位、积累优势、彰显特色,瞄准一流,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加快发展,探索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道路。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
自1999年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高校发展全面提速,与此同时,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内涵发展的道路,深化改革改什么?如何改?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大力开展“笃信”、“好学”、“自然”、“宽和”四大工程,以促进办学水平、培养质量、师资素质、科研创新、校园建设升级上档。第一,实施坚定信念,笃信真理的“笃信民大工程”。一是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近三年学校通过公开招聘,增加了40多名辅导员,他们都是中共党员,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同时,每年都要举办多期理论学习班和研讨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和开展工作的能力。二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首先,加大教师引进和培训力度。近3年,学校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3名,校外培训、进修、攻读学位的教师30余人次。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21名。其次,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不断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再次,改革教学与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近1/4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课堂讨论、主题演讲、观看理论教育片、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等形式,从“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方法中解脱出来。以论文、学习心得体会等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方式考核。三是全面组建青年理论读书组,引导学生开展理论学习活动。首先,构筑以校、院、年级、班级党团学组织为依托的四个层次的青年学生理论学习阵地。其次,典型引路。每个年级重点选择1-2个优秀团支部,抓好团支部组建团员理论学习小组的示范引路工作。再次,全校青年理论学习组织达到“十百千”的总体目标。即每个学院要重点抓好十个左右的青年理论学习组,每个学习组至少10人以上,全校形成至少100个以上,至少2000名青年学生参加的有学习计划、有学习阵地、有专项经费、有学习带动力的青年理论学习组。四是全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学校以富有教育意义的重大节日、重大事件为契机,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等主题的教育活动,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如“我与祖国共奋进”、“青春祖国、青春民大”迎新生庆国庆活动、“弘扬五四精神”演讲比赛、“一二九诗赛”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观航天展、扬祖国威”参观活动等等。每年组织开展的各类“笃信”教育活动就达近百场次,直接或间接受教育的学生近两万人次。第二,实施勤奋务实,与时俱进的“好学民大工程”。一是大力引进高级人才。近三年学校投入经费1200多万元,引进教师220人,其中首席教授1人,学科带头人5人,学院院长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博士121人,海外留学人员30余人。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颁布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细则》、《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办法》、《教师道德行为细则》等系列文件,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目标和准则,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如“讲师德、树师风、铸师魂”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十佳青年教工”评选,“十大名师”评选等,力求使每一位教师既成为知识的“传播者”,也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三是强化实践教学。学校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设立开放式实验室,文科专业也设置综合实验室;构建大学生校园竞赛体系,实现与国家社会各级各类赛事的对接,为大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提供平台;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引导毕业设计(论文)关注生产生活实际。四是坚持从严治校。首先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学生管理规定》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采用1+X(24)模式,制订健全了25个规章和制度,形成体系。其次是一以贯之地严格执行。晚自习学生区值班、晨跑、严格考纪考风等三项制度一抓就是20年,形成我校的传统和文化。五是建立激励机制。首先是加大学生成才的奖励力度,每年学校要拿出500万元用于学生的表彰和奖励,表彰激励面达到了40%。其次是修订了我校学生奖励的最高荣誉———吴泽霖教授奖学金的评比奖励办法,使之更加科学和完善。再次是开展了一系列的典型引路的评比表彰活动,如十大青年学生标兵的评选表彰,学生科研创新标兵的评选表彰,红旗团支部、优秀班集体的评选表彰,社会实践积极分子、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评选表彰,励志成才标兵的评选表彰等等。六是优化学习环境。近五年来,学校通过合作共建,大力改善校园周边环境;通过增加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并注重“软”环境尤其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投资200多万元,在学校的中心位置,树立了校训碑;在图书馆建设了卓越文化长廊;在博物馆树立起吴泽霖教授塑像;在学生区建立了校训文化墙等等。第三,实施张扬个性,鼓励创新的“自然民大工程”。一是鼓励学生创新,张扬个性。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入手,建立激励机制。先后制定颁布了《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办法》、《中南民族大学学生科研创新奖励办法》。二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推出360多门通选课程,每个学生修满15个学分后方可毕业,同时还设立了5个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学校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200多场,开阔师生视野。三是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学校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走“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的学生社团发展之路。从2004年起,学校每年为学生社团拨付专项活动经费8万元,并引入竞争机制,支持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和活动的开展。目前,学校社团整体运行规范,已经形成一批如数学建模协会、英语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玫瑰园诗社、月亮化石剧团等特色社团和品牌活动项目。月亮化石剧团被评为全国“百佳学生社团”。四是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学校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创新基金,以学生科研立项的形式来组织开展课外科研创新活动。一位接受项目中期检查的学生说:“原来,一说到科研,感觉离我们学生很远,一直不敢涉足,现在在老师的带领下,我感觉自己在慢慢地上路,至少不害怕了。”五是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学校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广告设计大赛等全国性大赛为龙头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得到广泛深入地开展。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举办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近百场次,直接或间接参加的学生近万人次。第四,实施团结进步,宽容和谐的“宽和民大工程”。一是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课题调研,加强对各族师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加深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培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近三年来,学校围绕民族经济、文化等问题开展的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达近百次,深入民族地区的师生近千人。二是机关干部下基层,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实行“机关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校领导和全校24个部(处)机关干部共152人都具体联系一个学生班级,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关心特殊群体,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对班级联系人提出了具体要求:至少每两周一次深入学生中去了解情况,每学期至少参加3—4次学生的活动,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提倡有经济能力的机关干部资助一名贫困生。三是开展团结互助等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和谐校园建设。近年来,我校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爱心互助活动。如:“带走知识留下爱心”、“老师送学生回家”、“志愿服务活动月”、关注留守儿童、“大手牵小手”、“走进聋哑学校”等等。建设形成了一批品牌活动和阵地、一批引领文明、和谐风尚的先进典型。如“爱心超市”成立两年多来,募集衣物、书籍等生活学习用品近万件,帮助困难学生2000多人。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在经济、学业、心理等方面遇到障碍的学生及时走出困境。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奖、贷、助、补、减、免”六位一体的帮扶体系。2005年我校学生贷款4479人,金额达1877万元;每年发放奖学金400余万元,有40%的学生可获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奖学金;每年拨出250万元用于勤工助学,每月资助学生近2000人;每年为贫困生发放棉衣、棉被和临时困难补助、困难学生伙食补助等100万余元。学校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制订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和《学生心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学生班级卫生健康委员制度》、《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预案》等制度,建立了寝室、班级、学院(部)、心理咨询中心四级监控网络和集预防、干预、治疗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通过个案咨询、网络咨询、信件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值班时间每周在30个小时以上,每年接待学生达1000余人次。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一流民族大学的最佳诠释
大学不仅要传承和创新知识,更具有熔铸、守望人文精神的使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和大师,还要有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构筑大学的灵魂,成就大学的发展。中南民族大学秉承“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实施“笃信民大”、“好学民大”、“自然民大”、“宽和民大”四大工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教育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素质、教学科研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等都取得了全面进步,学校办学声誉与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办学效能进一步提升,为建设一流民族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现代化校园的各项教学、生活设施齐备而优良。学校拥有校园面积1,600亩,各类教学、实验、生活等建筑面积34.7万㎡,建筑总面积达70万㎡。2000年以来,学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共6亿多元,完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资8000多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1亿元;图书馆藏书220万册。(2)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学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达2万人,2006年招生人数5600多人,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85%,录取分数线大大超出生源地第二批本科分数,接近甚至达到第一批本科分数线;“十五”期间学校共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输送了各类毕业、结业生17,800余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稳中有升。(3)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学校通过深入开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人事分配制度、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中较好地运用了激励机制,初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既维护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也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学校内部的办学活力得到了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1)学科实力、学科特色与学科优势日益增强。2006年学校拥有文学、史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9大学科门类,29个二级学科,55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43个硕士专业,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发展了以民族学特色学科为主干,优势和特色较为明显的民族类学科群。(2)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545人,其中专任教师99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6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1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486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27人;研究生导师15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学校现有由1名首席教授,39名学科带头人,34名重点骨干教师,11名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常年聘请国内外兼职教授90多人。(3)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校已经广泛运用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目前已有14个专业采用双语教学,60%以上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省部级精品课程达到8门,校级精品课程24门,院级精品课程12门,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的重点课程10门。我校大学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和全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中获得银奖,仅2005年就获得省部级以上创新奖励68项。学校以过硬的教学质量在200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4)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学校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形成7个专业大类,进行合并招生,统一培养,培养出大批“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的毕业生,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情况良好,并保持稳中有升。(5)科学研究成就显著。“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93项,科研资金成倍增长,出版专著56部,发表学术论文3,859篇,其中被SCI等国际权威期刊收录、检索309篇,有4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这些科研成果在“西部开发”、“兴边富民行动”、为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6)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序推进。学校共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近30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十五”期间,学校共邀请、聘用外教、外籍专家来校执教、讲学、科研240余人次,来华留学近200人次。共选派教师250余人次访问、进修,派本科生85人出国学习,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131人。“笃信好学、自然宽和;追求卓越,建设一流”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建设一流民族大学提供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并将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逐步建立起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体系和长效机制,促进青年学生提升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引导青年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笃信真理、好学不倦、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民大精神深入人心。学校全力建设既有多样化又有主旋律,既有多层次又有高品味,既反映高校共性又体现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坚持民主治校、科学治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凝炼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为核心内容的校园精神,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两次荣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光荣称号。学校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师生员工安居乐业,校园全面和谐,充满活力。“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不仅是中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的凝结,还是中南民族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内涵发展,提升品牌形象的实践指针,还是中南民族大学培育优良校风、学风、教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优秀人才的育人方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是中南民族大学教育事业的立命之本,是治校兴校的力量之源。中南民族大学大力弘扬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为核心,以“勤奋务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民主科学、求真创新;和而不同、宽容开放;笃信好学、与时俱进;团结进步、爱国奉献;存统卫道,以德润身”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内涵发展,为建设人民满意的一流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