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人在生病时最脆弱,也最需要旁人照顾。在武汉各大医院里,就有这么一群陪护人员在忙碌:在病人亲属不在身边的日子里,他们照顾病人吃喝拉撒,陪病人聊天解闷;在患者病情危急的时候,陪护者要随时向医护人员告知病情,俨然守卫生命的哨兵。 有时,陪护人员成了病人身边唯一的“亲人”。
结下忘年交 夫妻护工照顾“红军伉俪”
54岁的护工邓同义来自湖北京山。4年前经老乡介绍,他和49岁的妻子史师傅结伴到武汉做护工。做护工要勤快,把病人的吃喝拉撒都要照顾好。起初,老邓夫妻觉得这个活应该不难,但一做后便发现睡不好,比较累。“最难拉下的是面子,”邓同义说,“以前在家里从来不洗衣服,基本是妻子做。而刚一出来做护工,给病人洗混杂着屎尿的床单,觉得非常恶心,不习惯。”既然收了钱,就要对得起病人家属;做事时还要体谅病人的痛苦,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认准这两点,老邓夫妻俩坚持着做下来了。2002年,武汉的护工薪水不高,一般一天按20元计,加上还要向家政公司交3元管理费,一个月收入400元左右。几个月后,由于护理细心周到,老邓夫妻俩经人介绍到梨园医院,开始分头照顾一对“红军伉俪”———邓同义照顾时年96岁的老红军王盛荣,史师傅照顾王老87岁的妻子、老红军赵明珍。老红军王盛荣曾任中南局工业部副部长,他左腿负伤后高位截肢,只能坐在轮椅上。今年9月1日王老去世前,刚做完百岁大寿。由于老人去得突然,其子女没能及时赶到身边,邓同义成了老人临终前身边的唯一“亲人”。邓同义最佩服老人生活作风硬朗,能自己动手的事情绝不麻烦人,一把年纪了,眼睛很好,可以不戴老花镜看《参考消息》。照顾老人期间,邓同义每个夜晚不敢有丝毫懈怠,“爷爷哪里不舒服,我要随时报告给医生”。王老注重锻炼,每天早上洗脸后,邓同义都要给他搓热耳朵和手掌,服侍他吃完早饭后,再用轮椅推王老到住院部和医院正门的路上散步转圈,“早上来回转三圈,中午吃饭后转两圈,吃完晚饭后也去转圈。经过荷花塘,看着院落外的东湖,爷爷总是特别高兴。”邓同义回忆道。王老的妻子赵明珍,也经常在史师傅的陪护下,坐在轮椅上,在东湖边看风景。去年10月,赵老不幸去世,为了不让王老悲伤,老人家属嘱托医院对王老隐瞒消息。此后,史师傅来探望王老时,就哄老人说:爷爷,奶奶转到协和医院去了,身体很好。今年9月1日王老去世了,邓同义红着眼睛回忆:前一天下午还推着老人去理发,当天早上又给老人修剪指甲,上午10时左右,还抱着老人解大便,抱了几次……弥留之际,王老的子女没来得及赶到老人身边,直到老人安详地闭上眼睛,守在一旁的邓同义最终也没有告诉他奶奶已去世的消息。
报答当年恩 漂亮女子照料“奶奶”7年
7年前,来自麻城的小红才24岁。年轻漂亮的她瓜子脸,弯眉大眼,性格活泼。她以护工的身份出现在医院里,不少人感到难以理解。“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低贱的岗位,可一晃7年都过去了,我还是给马奶奶做陪护。”小红说,“我做这个工作,有报恩的心理。”小红十六七岁时就从老家到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户教师家当保姆,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成员都对她非常好。马忠麟老奶奶一家出钱让小红学理发手艺,马家的孙女也和她非常要好。3年后,有了手艺的小红回家乡开了个理发店,干得好的时候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由于做过保姆的关系,小红和马奶奶家一直保持着联系。7年前,马奶奶年纪大后身体差了,病情时好时坏,在家里摔倒了两次,子女们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请的两个护工总不让家人满意: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照顾老人不细心。马家孙女赶到麻城,请小红回来做陪护。为了报恩,小红放下理发店的生意,来武汉做陪护,这一陪就是7年。她每天和奶奶同吃同住,月工资是700元钱,直到现在也没有变。每星期或半个月休息一次———马奶奶的女儿来换次班,小红才能回家一次。近两年,搞装潢的丈夫来武汉打工,小孩也在武汉读书,但小红一家团聚的机会并不多。小红说,陪护这行很苦,老人病情反复,夜晚事情多,自己很难睡好。有一天夜里,奶奶高烧不退,不停地出汗,小红反复擦洗。奶奶疼起来一叫,她就赶紧叫护士来处理,生怕奶奶出意外,夜晚不敢睡着。“苦是苦,但奶奶就像是自己奶奶一样,要好好陪伴老人家。”小红说。87岁高龄的马奶奶患的是糖尿病,小红除日常生活护理外,还能熟练地注射胰岛素。在马奶奶心里,小红比护士还能干。听到小红诉“苦”,老人默默地倾听并不插话,偶尔还笑着点头。谈到自己的孩子,老人一脸骄傲:自己有8个子女,分布在天南海北,都事业有成。现在,在华科大教书的孩子已经退休,孙子孙女都在外地,深圳、上海和外国都有。尽管儿孙们没有多少时间陪伴老人,但老人仍然为孩子们的成就而高兴。最后,老人动情地指着小红说:“好在我身边还有这个孙女啊,真是离不开她!”
心有顾虑 年轻护工羞见记者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发现,年轻的护工占了很大比例。但不少人觉得护工是个伺候人的职业,不愿意接受采访。在武昌某医院消化内科病区,记者打听到一名30岁刚出头的年轻男子和他年轻的妻子都在做护工,当记者通过医院表达采访意愿后,这名姓董的男子委婉地回绝了。14日中午,记者“不死心”赶到医院,小董正在服侍病人午睡。下午4时,记者又赶到医院,恳切地表明来意:读者想了解你们虽平凡但却非常重要的工作,报道或许能解除人们对护工的一些偏见。听了记者的介绍,留着板寸头的小董面带愧色地笑起来,沉吟半晌,他还是拒绝了,“干这行,埋头做事就好了,多的事情还是不谈吧。”随后,他拿起一杯水,细心地喂陪护的老人喝,并拉起老人的手不住地摩挲。不忍再打扰正忙碌的他,记者悄悄退出病房。从该病区护士长黄红艳口中,记者了解到一些情况。小董夫妇来自湖北省西北的一座山城,做陪护已经有四五年时间。小董起先在外科做护工,因为做事负责细心,又被慕名而来的病人家属请到消化内科来了。他照顾的病人今年有89岁,患有脑梗塞,肢体反应差,除了照顾病人的生活起居,小董每天还帮老人进行简单的肢体训练。黄护士长评价说:小董做事情蛮仔细的,擦洗是早晚几遍,规规矩矩,“他陪护的病人,每天床铺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小董的妻子在医院另一个病区照顾病人,口碑也不错。尽管是夫妻俩,但工作时基本不见面,各自在病房做饭吃,一心一意照顾病人。听说小董顾虑到工作“上不了台面”不接受采访,护士们纷纷表示:其实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不管做什么,只要是靠自己劳动挣钱,就值得自豪和尊重。护士小敏说:干这行有时候还特别需要力气大的男人,有的病人需要被抱上抱下,女同志力气小还做不来。
好护工难求 陪护行业需规范
采访中,多数护工在陪护病人的工作中,能以心换心,把病人当亲人,靠辛勤的劳动赢得病人家属的认可和感激,像邓同义、小红等,甚至已经和病人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关系。但另一方面,不少市民也感慨,请个好护工并不那么容易,像上面讲述的故事里说的,多半的病人都有请两三个护工的经历。在汉阳特种汽车厂开挖掘机的王先生,4年前就办了停职手续,专门照顾自己的父亲。他算了笔账,老人退休有近3000元月工资,请护工一个月就得千元左右,而自己累死累活一个月工资并不高,况且护工不如亲人细心,干脆自己来照顾老人。武昌的李女士也有同感,她做胆囊摘除手术,家人抽不出时间来照料,就只在术后几天请陪护照顾。就在护工上班第一天,她要求护工7时来,可是直到8时30分,护工才姗姗而来。她问了一句,护工竟撂下一句“我不要你那30块钱行了吧”,然后就扬长而去了。汉口一家陪护中心的负责人分析,市民觉得陪护难请有两个原因:一是价钱难以承受,短期请可以,长期请陪护,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像每月1000元左右的支出,并非每个家庭都承受得起;二是不少病人和家属对护工的服务并不满意。她直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陪护行业里“鱼龙混杂”,缺乏有效管理。“护工没有健康证、未经过培训的情况很普遍,还有的人甚至是打着做护工的名义,骗吃骗喝不说,还手脚不干净。”这名负责人说,“这样病人投诉当然会比较多。”她建议卫生、劳动等主管部门加大对护工市场的管理力度,“像一般的陪护要上岗,首先要进行体检和道德素质考查,再获得健康证,然后要进行相关的护理职业技能培训。护工中刚进城的农民工多,要从生活习惯和基本常识培训起,帮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基本的护理技能也要教,像手术病人6小时后才能睡枕头,刚手术后不能喝水,只能用湿棉签润嘴唇等知识,糖尿病人如何安排饮食等等,护工也要掌握,这样他们才能为病人服好务。”
渴望被理解 八成护工来自农村
汉口一陪护中心的负责人介绍,现在武汉做陪护的,在1万人左右,他们中八九成是外地来汉的农民工,本地人很少干这一行业。该陪护中心早在1997年就涉足陪护行业,原本想请城里的下岗职工来做,但后来发现城里人基本不愿意做这个,一来觉得收入低,更重要的,他们认为护工是伺候人的活,没有面子。现在,陪护一天的工资约30元,月收入一般在千元左右,服务细心的也能获得患者的一些额外奖励。此外像十一、春节这样的假期,如果能坚持上班,陪护一天的工资也要翻番。“这样的收入,在家政服务行业里算是高的,当然护工也很辛苦,还要承受很多委屈。”武昌一家陪护中心有一名姓陈的女工,原来在一家医院做了6年护工,任劳任怨。有次看护一名车祸受伤患者,一天一夜没合眼。见病人睡去,困得实在受不了的陈师傅也借机在病房外打个盹,这时一个刚来的患者亲戚大声呵斥:你倒会偷懒!熬红了眼睛的陈师傅眼泪“哗”地流下来,见病人要小解,她又含泪为其垫上尿盆。类似上面的情况,在陪护行业里很常见。某家政公司负责人介绍,陪护和患者之间的纠纷,多数因为沟通理解不到位而起。有的雇主觉得护工请来就得服我管、听我使唤,对护工态度蛮横,缺乏必要的尊重。有些护工则觉得:我又不是当牛做马,照顾好病人的饮食起居就够了,不用24小时听候使唤。由于遇到纠纷和投诉多,一些家政公司和陪护中心处理得最多的日常事务,就是给护工做思想疏导工作,“有时候,护工和病人也讲个‘投缘’,实在合不来,也只好换人做。”
市场需求大 生病请护工成趋势
最近几年,护工行业发展得很快,主要是市民的需求大了。武大人民医院支助中心一负责人分析,一是家庭结构变化,现在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多了。家里人口不多,一旦有人生病住院,其他家人又要上班,就不得不请护工照顾,比如生产等短期住院,城里人一般都会请个陪护帮忙。二是年轻人生活和工作节奏快,没有时间照顾久病的老人,也倾向请护工。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在医院里,护工一般是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等,临床治疗性的护理则由护士完成。但护工大量出现,一来是分工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和当前医院护士资源不足大有关系。省卫生厅一项数据显示,2004年湖北省有注册护士6.7万人,病床则接近14万张,护士和床位比达1:2,平均一个护士要负责两个床位。一业内人士分析,在骨科、外科以及一些慢性病的科室,病人病情重,需要照顾的情况多,一些医院护士缺口很大,根本忙不过来。“整体上,护工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在提高,一些年轻人也加入进来,像由武汉市政府组织评选的‘服务明星’,每年都有我们的护工上光荣榜。”汉口一家陪护中心的老总邹女士感慨:“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护工的劳动,对他们抱有理解和支持的态度,相信这一行今后会发展得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