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百年梦想一朝实现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纪实
10月21日,淮河入海水道竣工验收专家组各位专家认真地拿起手中之笔,在《竣工验收鉴定书》上郑重签字。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水利建设者和沿线广大干群8年艰苦奋战,备受世人瞩目的淮河入海水道终于全面建成,沿淮上亿民众八百年梦想一朝实现。
作为江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见证物,淮河入海水道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科学、和谐的先进理念,在全省水利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项震撼人心的“大战略”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居民总数上亿。自古以来,就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但是,1194年黄河侵泗夺淮,其泛滥带来的巨量泥沙淤塞了淮河两岸的许多河道,淮河从此失去了原先的入海通道,流域内“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无穷的灾难降临到这块美好的土地上。据历史记载,1931年淮河大水仅苏北里下河地区,淹死的民众就达7.7万人。
自从黄河夺淮以来,还直接入海通道于淮河成为历朝历代和亿万民众一个跨越8个世纪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兴建淮河入海水道的宏伟构想作为一项震撼人心的“大战略”摆上了议事日程。早在建国之初,中央政府在《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中就确定,开辟入海水道,承泄洪泽湖洪水。
1991年江淮大水后,为了彻底治理淮河,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明确“九五”期间建设淮河入海水道,治淮重大的战略性骨干工程终于启动——
1998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始试挖;
1999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全面开工建设;
2000年4月起,淮河入海水道加快实施步伐;
2003年6月,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提前两年半完成,全线建成通水,具备行洪条件;
2003年7月4日,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刚刚完工6天就紧急启用,为抗御这场1954年以来的特大洪水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6年10月21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建成,通过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持的竣工验收。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凝聚了广大建设者辛勤的汗水,展现了沿线广大干群团结治水的无私品德和奉献精神。上万建设者争分夺秒,夜以继日,舍小家为大家,奋力拼搏,苦干四年半,圆满完成了艰巨的任务,创造了江苏水利史上单项工程一年完成投资额11.5亿元的全新记录。
淮河入海水道是确保淮河防洪安全和改善区域引排水条件的重大战略性防洪工程。入海水道建成后,淮河下游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到了百年一遇。
一个科学治水的“大舞台”
如果说,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建设是一篇壮丽的史诗,那么,让史诗更加绚烂夺目的,是科学发展观这块闪光的基石。淮河入海水道的建设过程,贯穿了科学发展、人水和谐的先进理念,充分体现了江苏科学治水的集成能力。
建国后,江苏省及淮河水利委员会几代水利工作者反复调查论证,科学规划设计,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进行了长期的准备。最终选定的方案在工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特征,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淮河入海水道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与苏北灌溉总渠呈“两河三堤”布局的方案,做到了水位“高低分排”、清污水分流、排洪与排涝有机结合、流域与区域治理相结合、近期工程与远期工程相结合。该工程设计摒弃了起初占地30多万亩的“漫滩行洪”方案,优选了只征地6万多亩的“泓滩结合”的科学方案。该工程不仅为洪水下泄让出路,更统筹兼顾沿线地区的灌溉与排涝需要,保护了环境和珍贵的土地资源,减少拆迁14万人。南北偏泓中北泓南靠方案的实施,更是方便了沿线群众滩地生产。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任务繁重、工程量大、战线长,是我省水利建设史上规模和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为确保管理规范、阳光操作,入海水道建设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该工程建设期共对400多个标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并主动邀请省监察厅跟踪监督。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8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工程质量事故、未发生过一起人身伤亡事故、建设单位未发生过一起经济案件。该工程率先将监理制引入征地拆迁安置,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利益。
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中,广大建设者大胆进行科技创新,现代科技成果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应用。除水利工程机械化施工替代传统的“人海战术”外,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也在建设工地大显身手。在河道堤防52公里的淤土段,淤土厚度最深达35米,最大含水量达60%,连芦苇棒都能一插到底。建设者们群策群力,通过“深淤土段筑堤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全国水利系统首次采用“真空排水联合堆载预压法”进行穿堤建筑物地基加固处理,终于攻克了难关。204国道桥整体抬升、“连续箱梁预应力钢束单端张拉”等工艺,在我省水利建设史上也是首次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更是纷纷进驻工地:无线计算机局域网、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建设齐备,滨海枢纽和淮阜控制两个建设处开发利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在我省水利系统工程建设管理中首次实现了电子文档网络化、界面人性化管理。
按照省委书记李源潮“一流的工程、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益”的指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从建设之初就特别强调科学管理,工程建管同步,成为全省水利工程科学建管的“示范工程”。
一曲人水和谐的“新乐章”
淮河入海水道建设谱写出了一曲人水和谐的“新乐章”。
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实现了沿线洪水、污水、涝水各行其道,充分发挥了水利综合效益,使人、水真正做到了和谐共处。163.5公里长的入海水道,为淮河洪水快速入海找到了符合自然规律的出路,两岸居民从此高枕无忧,2003年行洪期间,沿线群众甚至纷纷涌向水道两岸,一睹洪水畅泄的壮观画面;入海水道的建设做到了清污分流,保障了相关地区群众的饮水安全,解决了苏北灌溉总渠沿线上百万人的吃水安全问题;淮河入海水道建设统筹了区域排涝、灌溉,泽被下游渠北地区150万亩耕地,使这一地区1170平方公里排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这一地区上百万群众彻底告别了淹涝之苦。
淮河入海水道还是一项巨大的生态、环保工程。从天空俯视入海水道,环保和生态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建成的效益尽收眼底——宽阔的河道直通大海,南、北偏泓犹如两条巨龙并肩前行,1838公顷的绿化令滩面、堤防一片生机,尽显绿色长廊的伟岸神奇,五大枢纽犹如五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江淮大地。
淮河入海水道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本关怀的理念。由于建设需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共有6.3万居民为水让路,异地安置,拆迁房屋6.8万间,征用耕地6.8万亩。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落实拆迁政策,妥善安排好沿线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各地对拆迁居民采取了异地集中安置,78个移民中心村道路、水、电、学校、卫生医疗等各类配套设施同步到位,移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个个拍手称快。沿线100多个迁移的企事业单位,目前也全面恢复了正常生产。
百年夙愿终成现实。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为沿淮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乃至全省“两个率先”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水利基础性保障。(潘杰陆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