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里刊登的是两件“琐事”:咸潮让市民饮用水出现困难;闵行供电分局因提前30天执行电价调整而被市民告上法庭。但由于关乎市民生活,这些琐事却不能等闲于“小事”。这里折射的是,我们现有的公共行政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自然的灾害和公共利益的诉求。 如果对之采取漠视态度,我们的公共行政以后很难保证不会再遭遇类似尴尬。
随着上海今夏第二波咸潮的日渐退去,一周来过着“滴水”生活的上海宝山、闸北、浦东等市民终于松了口气。但水利部门同时发出的第三次咸潮的预警,又让他们开始为蓄水而忙碌。
10月17日清晨,家住宝山区月浦的苏先生准备洗脸时,发现家中水管放出的水呈黄色,没过多久,水管便不再出水。苏先生在向小区物业询问后才获悉,原来都是长江咸潮惹的祸。
对于苏先生的遭遇,上海市自来水市北公司的解释是:“从10月9日起,长江口今夏以来的第二波咸潮影响上海,氯化物浓度远远超过了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250毫克/升,严重影响到依赖长江原水的部分供水区域,特别是宝山、普陀、闸北、杨浦和浦东部分区域的正常供水。”
虽然水务专家一再强调饮用这样的水并不会影响人的健康,影响的只是饮用的口感,但为了保证市民饮水安全,水务部门还是选择“远水解近渴”:关闭占上海市1/3原水供应量的陈行水库长江取水口,选择每天从黄浦江取水的杨树浦水厂和宝钢水库等借水数十万吨。
第二波咸潮余波未散,第三波咸潮警报已经拉响。据上海市供水调度检测中心检测,本月下旬24日起,今夏第三波咸潮将袭沪,其影响程度不亚于第二波,这种情况将会一直持续到春节前后。记者获悉,对于接下来可能到来的第三波咸潮,目前陈行水库正抓紧“避咸蓄淡”。
另外,据上海城投公司水务事业部人士介绍,今年底以长江为原水的第三水源地崇明青草沙水库将正式开工,并争取在2010年之前竣工。青草沙水库建成后,上海取用长江水的比例将高达50%,该水库容量达5.53亿立方米,可以保证连续68天供水,彻底改变上海整体的原水格局。
对于上海近期屡遭咸潮袭击,防治咸潮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自然威胁的产生和变大,并不仅仅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也有关系。长江水资源一旦利用不当,咸潮侵袭的周期将越来越频繁。
在这样的情况下,远水未必每回都能及时解近渴。一方面,补水调度只能起到暂时缓解咸潮的作用,而不能使上海彻底告别咸潮;另一方面,上海水资源方面的薄弱,也与其发展迅速的经济水平不相符。
正在京沪考察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环境及专业服务部署长陈耀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与上海等城市的水务部门相关人士接触后发现,地方政府已表示将拿出巨资改善水环境,这显示出了上海等城市“彻底告别咸潮”的决心,是一场与自然的博弈。
然而,告别咸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就拿新加坡来说,它花了45年的时间去改善环境,才成为一个花园城市,尤其在水资源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从依赖到自给自足,再到输出。陈耀鄉给上海的建议是:当务之急是马上引入咸水淡化、废水过滤、排水系统等改善水环境的高科技,从源头上改善水环境,而不是等水质出现问题并影响生活后再找应景之策。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高科技正通过新加坡等水环境发达国家的传入中国。目前,通过合资或参股的方式进入中国的国外知名水务企业已有数十家,遍布上海、北京、天津、南京等重要城市。
名词解释
咸潮是发生在内陆淡水河流与海水交界地域的特有现象。当流入大海的淡水河流量不足时,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这样就形成了咸潮。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10月到第二年3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