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发区发展的深入,隐忧亦逐渐浮现:区内企业多以一般加工制造出口为主;资源要素开始捉襟见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日益显现出其弱点。长三角开发区将向何处去?东方早报为此专访了原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钱志新。
东方早报: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区的模式不断得到拓展。这样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会在长三角乃至中国各地得到大量复制?
钱志新:经济开发区是新型工业化的具体表现,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办产业。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是,只有把企业集中起来,形成产业链,相互配套,其竞争力才能提高。经济开发区将水电、能源、公众服务等集中起来,集约利用土地、实行统一管理的模式,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和工业的集约化。从中国的国情看,这仍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发展地区经济的模式。
东方早报:现在国家正对经济开发区进行“大清理”,提出了“最为严格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江苏的开发区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在全国都举足轻重,对此,江苏该如何面对?
钱志新:现在的经济开发区面临三个重要的发展转型方向,即进一步产业聚集,形成自己的特色;从生产制造转为科技研发;搞好制度创新,按照市场化的需要,建立现代服务业基地。
东方早报:随着开发区建设多元化与竞争格局的形成,一种以围绕投资者不断发掘服务为取向的开发区发展新模式开始探索形成,这是不是未来开发区发展的方向?
钱志新:这实际上是建立服务、制度创新的一个方面。有的经济开发区可能在产业聚集和科技研发上做得很好,但也出现了机构臃肿、人力浪费的问题。几年前,我考察过一个开发区,其人员只有几十个,去年再去看时出现了“四套班子”,人员上百,这已经严重影响其发展。目前而言,要取得发展,开发区必须精简人员。
东方早报:与上海、浙江、安徽等周边经济开发区相比,江苏具有什么特点?以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前提,彼此之间应如何协调、避免重复建设从而重点突出自己的优势?
钱志新:江苏以城市为中心的产业规模正在形成,如南京的显示器制造、苏州的笔记本、无锡的集成块等。值得一提的是,镇江丹阳采取了错位的思路,其经济开发区搞了正被人们忽略的自行车产业,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这值得学习。当各自的产业形成特色后,区分也就很明显了。但这个区别需要通过市场的调节才能形成,需要一些时间去发展。
东方早报: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国际价值链中大部分的环节还在国外,跨国公司似乎只是一味在耗用开发区内企业的土地、人力等各种资源,同时使得国内企业的赢利空间狭小。对这一现象,您如何看待?
钱志新:这不足为怪。全球工业化趋势和发展规律表明,在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中,某个区域会被选择成其成本最低的环节,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但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也就是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强调的“自主创新”和“自创品牌”的概念,要求企业实现产业的升级、转换和优化。
钱志新原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