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宁
红军会师园内的会师楼会宁
红军会师园内的将帅碑林会宁
保卫战遗址 毛泽东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历史就这样选择了会宁,也将会宁这个普通的山城同长征永远联系在一起。图为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的红军蜡像。94岁的老红军何德林大墩梁阻击战红军烈士陵园邓小平亲笔题名的红军会师纪念塔
本报记者孟宪峰发自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
核心提示
1936年10月,中国西北的甘肃会宁地区突然成了八角帽和红五星的海洋。从全国各个根据地出发,在硝烟炮火、饥饿疲劳中辗转到西北的几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各个方向向会宁地区集中,一番血与火的较量过后,敌人极不情愿地看到,中国的几支红色力量已牢牢汇在一起,史称“会宁大会师”。
在整个大会师的过程中,除会宁县城外,会宁县的青江驿、老君坡,隆德县的平峰镇、兴隆镇,静宁县的界石铺,平川区的打拉池和宁夏西吉县的将台堡分别是红军会合的地点,它们都是会宁大会师的组成部分。其中,1936年10月22日,工农红军第一、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的会师,被看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从此,红军以陕北为根据地,走上了抗日的战场。
会师圣地
回望长征的眼神
2006年10月18日,记者抵达会宁的第二天,就赶上了“纪念红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作为承载了巨大历史意义的会师圣地,会宁的大街小巷到处飘舞着彩带、气球,到处可见带有“长征”、“会师”等符号的标语。市民也万人空巷,聚集在活动现场周围,默默地凭吊70年前发生在会宁的那场红色传奇。
“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已永远融入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生命,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在纪念大会上,甘肃省委书记、省长陆浩的这段话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会宁
,会师精神的诞生地,正在一片纪念的氛围中缅怀历史。置身其中,我们发现了它频频回头的眼神。
最有“总结”意味的是会宁的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游览景园长征路,入口处首先是一座白塔。导游告诉记者,这就是红军长征出发地的瑞金塔,是按照瑞金塔的1比2的比例建造的。再往里走,记者还体验了遵义会址、赤水河畔、泸定铁索、懋功会师、俄界会议、腊子天险、六盘纪念、延安宝塔等长征景点。更绝的是,“长征路”上故意设置了许多非常难走的山间小道,让人在行路难中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
另一个具有“总结”意味的则带有文化色彩。有资料显示,从1935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率领红一方面军七千将士长征途经会宁,经在会宁地区休整、补充给养后到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地区实现大会师,会宁是红军长征期间,各路红军惟一经过全境,战斗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有近7万名红军战士曾在会宁境内战斗生活过。在1955年授衔的我军将帅中,有9位元帅、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和1000余位少将到过会宁。
会宁
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红军会师为什么要选择会宁呢?资料记载,中央为选择会师地点专门召开了会议。
周恩来说,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还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在会宁会师,既占领了交通枢纽,又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建议在会宁会师。毛泽东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历史就这样选择了会宁,也将会宁这个普通的山城同长征永远联系在一起。
当时,日本已经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还在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四处对红军围追堵截。当时的红一方面军已经在陕北创建了根据地,而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还在长征路上。党中央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形势,作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战略决策。
1936年秋天,即将成为红色风暴中心的会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为了实现会宁会师的战略意图,红一方面军多路并进,先期占领打拉池、郭城驿、青江驿、老君坡等地,在会宁外围形成了弧形包围圈,为夺取会宁县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此时,红军各个方面军也在多个战略方向迅速向会宁地区集中。
1936年10月2日,由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组成的特别支队攻占会宁县城。盘踞在西北的胡宗南部队疯狂组织反扑,而红一方面军为了将县城控制在手中,实现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战略意图,也星夜增强了力量。接下来的几天里,会宁城外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尸骨堆积如山……
多少年过去了,这次酷烈的会宁阻击战为我们留下了两处红军战斗遗迹:范家坡、西岩山红军战斗遗址。如今的西岩山,在会宁县城西部默默地矗立,除了几个阅尽沧桑的战壕,当年战斗的痕迹早已被风雨剥蚀得无影无踪了,但清脆激烈的枪炮声,似还从历史深处远远传来。
1936年10月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抵达会宁青江驿一线,与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会合,拉开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序幕。正在陇南作战的红二方面军,随即也冲出胡宗南部的包围,日夜兼程向会宁地区挺进。
1936年10月9日,由朱德等人率领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和由徐向前等人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相继到达会宁县城,和红一方面军的守城部队会合。10月10日黄昏,红军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内举行了隆重的联欢会,正式宣告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胜利实现会师。
如今,会宁县城的文庙大成殿已是红色旅游景点———红军会师纪念园的一部分,巍巍大成殿早被修葺一新。记者细细注视着大成殿,在雕梁画栋间寻找着历史的烟云,似乎还能在檐角的天空听到红军战士欢快的笑声。遥想当年,那些走过生死的红军将士,在拥抱的时刻,是否抹去了征战的尘埃,拭去了眼角的倦怠?
事实是,会师部队在会宁县城驻扎休整13天后,20日就离开了会宁县城北上。
红军在会宁会师期间,当时只有6万人口的会宁人民给养了7万红军将士,广大群众节衣缩食,为红军筹集粮食、棉布、羊毛、皮衣、鞋袜等急需物资。红军撤离会宁时,数百名伤员留在了会宁,安置在百姓家里。为了救治红军伤员,会宁人民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寻医找药,掩护救治伤员,使他们大部分伤愈归队,留下的伤残红军也安全度过生死关头,直到全国解放……
将台堡:壮丽史诗的收笔之作
提到会宁大会师,有一个地方就不容回避,那就是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的将台堡。
1936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县城胜利会师。1936年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后者作为会宁大会师的一部分,往往被看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历史这样记载了红军会师的收笔之作:正在北进途中的红二方面军指战员闻知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部和一、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激动,“奔向会宁,与一、四方面军会师”成了当时行军战斗的动员令。
1936年10月10日,红二方面军冒着胡宗南部队飞机的狂轰滥炸渡过渭河,进到通渭县境内。15日,红二方面军先头部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二方面军开始加入大会师行列。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2军团与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和左权、聂荣臻等会面。
将台堡由此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
2006年10月18日下午,记者从会宁出发,沿老君坡一线去探访将台堡。出租车沿着312国道前行,到了会宁太平店附近,就折向东北上了一条砂石路,手机信号一路时有时无,从各地通信公司给记者发来的短信可以判断,记者正在甘肃、宁夏两省多个县的边缘地带前行。
汽车在黄土高原的梁峁沟壑间上下颠簸,从地图上看,会宁县城离将台堡并不很远,但弯弯曲曲的山路显然大大超出了直线距离,当记者到达将台堡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抬腕看表,路上竟花去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打听到将台堡会师纪念碑所在地,借着路灯微弱的灯火,依稀能看到纪念碑雄伟的身影。
就在记者为天黑看不到东西感到遗憾时,附近一个叫王盘龙的小孩子拿着强光灯走了过来,在记者拍照时主动为记者打光,随后,王盘龙回家取来一个手电,主动当起了向导,领记者参观将台堡。
将台堡就在会师纪念碑的后面,高高的城墙显示着它往日的雄姿。记者在黄土高原上采访,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堡子,当地人告诉记者,堡子是为了防范土匪而修建的,兵荒马乱的年代,广袤的黄土坡上常有土匪出没,如果土匪来袭,人们就躲到这种堡子里避匪。
将台堡占地大约10亩左右,走进讲究的城门,里面是一个紧张忙碌的工地,工人们在连夜工作。56岁的工人李俊德就是将台堡人,他告诉记者,正在施工的是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正在修建一些和红军长征有关的建筑,合同要求的交工日期是10月22日———“10月22日,要举行红军长征胜利的纪念活动。”
“听老人们说,红军会师后,举行了一个万人参加的联欢会,会址就在堡子外面的纪念碑广场上。”李俊德说,“当年红军好得很哩,我奶奶给他们做麻鞋,后来得到了8块银元呢。”
三军大会师:血与火伴随全程
会宁
大会师是在战争状态下进行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前后,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企图消灭红军。为掩护主力红军会师和先头部队西渡黄河,红军同敌人多次进行战斗,许多人长眠在会宁的浩浩黄土中。
写入历史的较大战斗共有6次,即红堡子伏击战、攻打会宁城战、范家坡反击战、张城堡高山阻击战、大墩梁阻击战、慢牛坡阻击战等。其他小规模的战斗更是不计其数,在这些战斗中,有一千多名红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若论酷烈程度,首推大墩梁阻击战,多年以后,有人这样回忆那场战斗:敌人成批成批向上冲,战斗非常激烈。红军战士用手榴弹,用机枪打击敌人。当敌人接近阵地时,战士们就借着硝烟的掩护,冲上去和敌人进行肉搏。战斗结束后,老乡掩埋战士的尸体时,发现他们抱着敌人同归于尽的手掰都掰不开……
进攻多次失败后,敌人派来了飞机,在红军的阵地上轮番轰炸扫射,当时的副军长罗南辉负伤后坚持指挥作战,他的指挥所就设在毫无遮拦的大墩堡子里,敌机向堡子里扔下了炸弹,罗南辉壮烈牺牲。大墩梁阻击战,罗南辉和他的部属800多红军战士喋血陇原。
今天,曾经被烈士鲜血浸透的大墩梁,已经以大墩堡为主建成了红军烈士陵园,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如果地下有知,看到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应感欣慰吧。
2006年10月19日,经过公路、土路和砂路的交替颠簸后,记者来到了大墩梁红军墓地。这是会宁南部群山中一个偏远的山头,大墩堡子里,红军墓地很整洁,高大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直刺苍穹,在天地间透着浩然之气。而纪念碑下那个新鲜的花篮,说明长眠此地的先烈们并不寂寞。
看守陵园的老人马耀祖讲,这个堡子是个大堡子,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当年附近村民为躲避土匪而夯筑的。记者站在大墩堡前面,西北的风犹如无情的刀割火烧剥蚀了它的雄魄和霸气,只留下几处断壁残垣横卧在那里,岁月无情的淘洗,虽血肉尽去,但脊梁仍在,那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
马耀祖老人说,红军当年打的那场恶仗,已经没有什么痕迹留下了,就连红军的尸骨也是就地掩埋,大墩梁的山山岭岭间,到处都有他们的英灵。
◎长征资料
红军长征中的六次会师
木黄会师
1934年10月24日,贵州印江县木黄,红六军团与红三军。
懋功会师
1935年6月中旬,四川懋功,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
永坪会师
1935年9月中旬,陕西延川永坪镇,红二十五军与西北红军及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
甘泉会师
1935年11月初,陕西甘泉地区,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
甘孜会师
1936年6、7月,西康甘孜(今属四川),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
会宁
、将台堡会师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
◎长征人物
何德林:会宁惟一健在的老红军
何德林老人已经94岁了,他是会宁惟一健在的老红军。
记者见到何德林老人时,他正坐在轮椅上晒太阳,眉毛和胡子都白了,古铜色的脸庞上满是皱纹,因为年纪大了,何德林老人已经不能利索地说话,他的儿子何芳军向记者介绍了老人的故事。
何德林是江西省宁都县清塘乡人,1933年,他报名参加了红军,随后,跟随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四渡赤水、南攻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何德林一路坚持了过来,直到腊子口。在攻克天险腊子口战役中,何德林负了重伤,因为走不动,只好流落到老乡家,伤好以后靠打长工维持生活。1945年,何德林从通渭县来到会宁县的老君坡村,娶妻生子直到今天。
何芳军告诉记者,老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参加会宁会师,但他始终不忘长征,在他给三个孩子起的名字中,分别带着“红、军、兵”三个字,就是要告诉后代,永远不要忘记革命和红军。
2006年9月23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小分队赴老君坡村慰问演出,艺术团赠送给他“红军万岁”牌匾时,年事已高、说话困难的何德林,却清晰地念出了“红军万岁”4个字。
望着何德林老人饱经沧桑的面容,记者感到伟大的长征精神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记者手记
长征精神,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去将台堡采访的路上,记者看到一位国人正和一位外国朋友在路边休息,旁边一匹黑马悠闲地吃着草。“他们也是走长征(路)的,我昨天在会宁县城遇到过。”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
记者从车上下来,那位外国朋友把手指放在唇边,向记者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然后走过来,用标准的普通话对记者说:“我的朋友病了,不要打搅他。”记者这才注意到,那位国人用手捂着肚子,表情有些痛苦。
“那就搭车吧,送他去医院。”记者说。
“我们是肯定不会坐车的,我们在徒步走长征(路)。”外国人说。
通过攀谈,这位说着标准普通话的外国朋友,竟然就是那位和同伴徒步走完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而且还出版了《两个人的长征》一书的英国学者李爱德。
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李爱德与同胞马普安从江西省于都县出发,开始“中央红军”的长征,他们步行横跨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宁夏等10个省区,最终抵达长征终点———陕北吴起镇。
2005年11月19日,李爱德和他的中国同伴又从湖南桑植县出发,开始“红二方面军”的长征,目前,他们的“红二方面军”长征已经接近尾声。他们10月22日赶到宁夏西吉县的将台堡———当年红二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结束长征的地方。
而且,李爱德似乎还有一个计划,那就是赶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将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走完,从而胜利结束自己的“长征”。
望着这位风尘仆仆、略显疲惫的外国朋友,他是如此沉迷在长征的巨大魅力中,记者心中油然生出一些敬意,更有些自豪。70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用自己的双腿,为全人类走出了一部新的英雄史诗。有句话说得好:长征精神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结束语
70年前的昨天(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胜利会师,这标志着各路红军长征的全部结束。在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的记者从当地发回现场报道,本报记者踏访长征路的报道也结束了。
在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先后踏访了江西于都、瑞金,贵州遵义、赤水河,云南金沙江、皎平渡,四川大渡河、泸定桥,两河口、松潘草地,甘肃哈达铺、腊子口,陕西吴起镇,以及二万五千长征最后的终结点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
踏访虽然短暂,但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却是前所未有的。就像那位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的那样,“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人类曾经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它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
我们相信,我们伟大的屡创奇迹的中华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长征的征途上,必将创造新的奇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