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李砚洪实习生王珊王翠昨天上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赵玉明教授和平谷区委宣传部部长王晓光,揭下了盖在铜牌上的红绸,由李润波创办的世纪阅报馆,成为了“中国新闻史学会教学研究基地”。把私人办的博物馆确定为国家级学会的教研基地,在国内尙不多见。
世纪阅报馆,收藏了晚清至“文革”各个历史时期老报刊原件4000多种、60000余件。业内人士称,李润波是国内个人收藏老报刊数量最大的收藏家。
沿狭窄的楼梯爬上平谷区档案馆5楼,“世纪阅报馆”馆牌横在门额上,进门后,四周墙壁上张贴着一张张泛黄的老报纸,竖排、繁体的编排方式下是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报名。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报纸已失去纸面意义,而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一张张看来,百年中国历史如在眼前。
重现从沉沦到崛起的中国
“世纪阅报馆”展出面积约300平方米,展出报刊千余份。四周墙壁上挂着镜框,靠墙根全是展柜,镜框和展柜里是按时间顺序展出的老报刊,从门口按顺时针走下去,首先“听”到的是来自晚清报刊的“故纸遗音”,黄色封皮的清代邸钞《京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的《申报》,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报刊《清议报》、维新名报《时务报》等存于史册意义重大的名报不一而足,就连新闻史上很少提到的宣统元年创办于天津的《醒华日报》都在展览之列。
接下来的“报海观澜”,展出的是民国报刊,1912年1月1日记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申报》十分醒目,整张报纸几乎全是来自社会各界的贺词,“中华民国第一大总统万岁”、“孙大总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等。当年上海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报》、《字林沪报》,民国四大副刊之一《晨报副刊》,承载梁启超办报主张和新闻思想的《新民丛报》……展柜静卧着一份份昔日的杂志,包括《新青年》、《小说月报》、《语丝》、林语堂等主编的《宇宙风》、《人世间》、鲁迅创办的《莽原》等。
接下来的报纸依次向我们讲述了“铁蹄下的中国”、“全面抗战”和“抗战胜利”的故事,像一部重现新中国从沉沦到崛起的真实记录片。
其中最醒目的位置是一张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面刊登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今日在首都隆重举行”的消息。
百余件报刊记录长征全程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那些曾经关注长征和被长征关注的百余件报刊,在“世纪阅报馆”见证了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
长征伊始,反共最积极的上海《晨报》(孔祥熙所办),不惜头版头条,将红军撤离苏区转入长征的过程记录得完完整整。上面报道了1935年1月至7月,留守皖南赣北一带的方志敏部队被敌人围剿的情况。方志敏同志不幸被俘的全过程和在狱中接受专访的情节,被报道的详细生动,一代革命先烈的忠诚跃然纸上。
1935年9月17日红军主力突破甘南天险腊子口,欲前行却不知路在何方。两天后,一军团在哈达铺得到一张《大公报》,内载一消息称:阎锡山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子丹。聂荣臻马上派人将该报送到毛泽东手中。“陕北红军”四个字让毛泽东眼前一亮,他立即召开会议,最终决定前往陕北,寻找刘志丹(国民党报称刘子丹)。
当时的北京《晨报副刊》恰好为张学良所办,他依靠自己在陕北的军队,了解长征主力的去向和山西红军的活动情况,使《晨报副刊》对红军的报道很成体系。
见证近代社会生活
在报馆西墙上,记者看到一张《北平解放报》,李润波说,这是北平解放后,毛泽东入住香山双清别墅看的第一份报纸。《北平解放报》的前身是国民党的《华北日报》,后来被我党接管,1949年2月1日出版第41期,改名《北平解放报》,其实是《人民日报》的北平版,是北京市委第一份机关报,在这张报纸上,记者看到,报社的地址在东四北钱粮胡同11号。
展馆最后有几份国外报纸,其中《新莱茵报》很抢眼。李润波告诉记者,《新莱茵报》在他这里仅有一份,非常珍贵,早在1992年就已经被收集了来,但是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就是《新莱茵报》,直到2003年他研究外文报看到一本书上介绍《新莱茵报》这份报纸,觉得很面熟,一想,原来自己10年前得来的那份报纸就是《新莱茵报》。
其它如最早向我国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益闻录》,最早介绍车、铣、刨、磨等工业制造手段和化学实验的《格致汇编》在这里也可看到。
现代媒体和广告的关系已经难以只用密切来形容了,殊不知广告与报纸的关系源远流长,记者就在庚戌(1910年——编者注)九月初二的《申报》第一张后幅第八版上发现了一条很有意思的广告,这是一个吉立牌保安剃刀广告,广告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手持剃刀做剃须状的人物上身,在画面的左右两侧像对联似的分别写了两句话,左边是“你自己可剃”,右边是“幼年即可用”。
阅报馆所展出的报刊来自不同地区。船舶航行时间表,作家作品连载,啤酒、美容院、剃须刀等各类广告,对新闻事件的言论,文艺演出动态,明星生活揭秘等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近代报刊应有尽有。“世纪阅报馆”的报刊藏品见证了那个年代的经济波动、政治格局,和文艺、商业的发展变化。
链接
旧报纸新用途
记者工作的新闻大厦,许多楼层出电梯的门厅都是用老报纸制成的装饰墙。这是李润波提供的老报纸原型。
李润波舍得将藏品为人所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足以证明老报刊潜在魅力的巨大!”为此,他长年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8月18日开始在厦门陈嘉庚创办的“华侨博物院”举行了为期56天的报展,期间有关陈嘉庚先生捐资抗战方面的报纸在展览中亮相。
办专题报展,李润波已有七年的经验。2004年纪念“九一八”期间,联络收藏界朋友一同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有关抗日的系列报刊,得到观众的高度赞誉。
今年春天,北京税务博物馆建立时,展出了李润波收藏的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初期载有税收内容的老报纸和税务期刊。供图/李润波 本版图文/RB010
图一:聚恒报房《京报》。
图二:1912年1月1日的《申报》。
图三:《大公报》号外。
图四:《北京日报》创刊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