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我身体不好,为了孩子上学,每天只敢吃两顿饭。算命先生说我:‘最多只能活到三十几岁’,没想我能这么长寿。”细腻白皙的皮肤,没有丝毫老人斑,年过90的郭秀英老人说起话来慢声细语,她称自己每日粗茶淡饭,从不吃营养品,也不爱运动,能长寿真是奇迹。
长寿老人曾被预言“短命”
“你相信吗?我年轻的时候算过命,差点听了算命先生的话,还以为自己活不过40岁。”郭秀英老人笑称,她年轻时体弱多病,家里人特意带她去算命,算命先生看她脸色苍白,断言她最多活不过40岁。“我老伴要是活着,今年也96岁了,我们俩活了这么久,赚了。”郭秀英老人说,她老伴1998年去世时已87岁。老伴去世后,她跟着小儿子儿媳生活,现在身体依然很健康。
“你看,我妈90岁了,气色多好!她一辈子节俭,没吃过营养品,连牛奶都不喝一口,还爱吃剩菜剩饭。提到婆婆的长寿秘诀,每日与郭秀英老人生活的小儿媳摇头表示“不可理解”。“平时除了吃吃饭,睡睡觉,我没什么保养方法。”郭秀英老人说,“我连出门都少得很,就喜欢一个人在家里做做针线活,我穿的衣服很多都是自己做的。”
为供儿女读书一天只敢吃两顿
郭秀英老人说,她和老伴育有4儿2女,小儿子出生时,她已经40岁。一家8口靠着老伴每月60元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那时候,为了供孩子上学,我一天只敢吃两顿饭,实在饿了就喝口水。”老人说,直到孩子们都上了班,她才过上一天吃三顿饱饭的正常生活。
“别人长寿都靠保养,我婆婆长寿却是省出来的。”郭秀英老人的小儿媳笑着说,婆婆平时在家天不黑不给开灯,甚至吃了几天的剩菜,她都不给倒。
“我苦惯了,不喜欢浪费。天不黑,开灯多浪费电?菜烧多了,倒了多可惜。吃点剩的,没什么。年轻时,我连吃的都没有。”郭秀英老人解释说,艰苦生活的磨练,早已让她养成了凡事节俭的习惯。
70多岁高龄仍出外打工
“我17岁结婚,18岁生孩子,34岁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到南京来找老伴,到了70多岁还在外面帮人打工包饺子,苦了一辈子。”郭秀英老人说,婚后,丈夫为跟别人到南京学锁匠手艺,将她和孩子丢在无锡老家。34岁时,为了跟丈夫团聚,她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女儿来南京。此后,边带孩子边在一家水饺店打工。
“我在南湖的一家水饺店干了十七八年,本来答应有退休工资的,但最后也没给,我这个人不爱争,就算了。”老人回忆说,“从这家水饺店退下来,我想也不能老在家吃闲饭,就又找了家水饺店打工,一直干到70多岁。如果不是孩子们和老伴不让我干,我是还想出去干的。”郭秀英老人笑着说。实习生蒋云波记者冒群
老年人打官司七成为房产
“这下就好了,有房贷就可买新房了。”市民齐大爷昨天乐开了花,在南京鼓楼广场举行的“维护老人权益,构建和谐鼓楼”咨询会上,上万名老人得到了各种帮助,记者了解到,“银发一族”也可贷款买房了。
65岁老人买房也能贷款
“今天真没白来,这就回去准备。”今年64岁的齐大爷和老伴昨天特别开心。齐大爷说,如今南京的房价一天一个价,老夫妻俩看到好多年轻人投资“炒房”,也想买套新房,一方面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就当投资。夫妻俩看中了一套河西的房子,首付要28万,可老两口只有15万积蓄,肯定得贷款。由于年龄到了64岁,超过了贷款规定的60岁的底限,所以齐大爷在多家银行申请贷款时都碰了壁。齐大爷很纳闷,“我和老伴每月退休工资有4000多块,我还有其他房产做抵押,凭啥就贷不到款呢?”
在昨天的咨询现场,工作人员告诉齐大爷,南京一银行最近出台的一手房贷新政将申请人年龄由60周岁延长到65周岁,有合法有效身份证明、居住证明、收入证明、无不良信用记录、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申请房贷,只是申请期限不超过5年。听此消息,齐大爷激动不已。
老年人打官司七成为房产
“生前为房产立遗嘱的老人增多了。”昨天在咨询现场进行咨询的众律房产安全交易服务中心的陈育峰律师介绍,他昨天在现场接待了20多位为房产继承权而前来咨询的老人。70多岁的陈大爷的后妻今年才50多岁,夫妻俩感情好得不得了,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身有疾病,可能随时离开人世,怕房产被子女霸占,后妻生活今后得不到保障,陈大爷特意咨询律师,能否立个遗嘱,将来房子给妻子。陈育峰感叹,现在南京的老人法律观念越来越强,生前就立房产遗嘱,前两年这种现象很少见。记者也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去年南京的老年人打官司,有七成是为了房产纠纷。
众老人为自己找养老院
昨天,南京所有的民营养老院几乎全部到了现场,共有32家,把展台排得长长的。记者看到,现场来了四五百位老人替自己找养老院。“这家便宜,每月600元全包”、“这家环境蛮好的,我喜欢”……一群老人还在现场交流开了。“儿子、媳妇整天忙着上班,我一个人在家实在难受。”69岁的张素琴老人说,儿子很孝顺,怎么也不愿把她送到养老院。可生性喜欢热闹的老人却嫌家里冷清,“我今天自己替自己找个养老院,回家再跟儿子商量,他要是还想让我多活几年,就让我住养老院。”省工商联家政商会会长韩品媚称,这两年南京老人观念解放了好多,很多人喜欢往养老院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