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记者郑瑶
“不行,不行,这样捆,走不到几步,上面的纸板就要掉下来。把绳子拿来,把这边再缠一下……”12日下午4点多,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B区公寓2栋楼梯间外,大四学生刘刚正熟练地教他的3个同伴如何捆废品,如何装车。
这时,有两个同学从楼上提了60多个空塑料瓶来卖。刘刚一边麻利地数着瓶子,一边还不忘把瓶子里残留的水倒出来,“瓶子卖出去是按斤算的,有水的话老板不高兴收。”
一个瓶子的收购价是8分钱,60多个瓶子差不多就要5块钱。刘刚摸了摸口袋,居然一分钱都没带,只好找同伴借。他有些不好意思:“今天本来没打算做业务的,所以没带钱出来。”
刘刚口中的“业务”,就是回收废品,这一行他已经做了差不多3年了。
2003年9月,刘刚从四川宣汉县石铁乡一个至今还没通公路的偏僻小山村考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同时,他妹妹也升入高中。兄妹俩高昂的学费让早已负债累累的家庭苦不堪言。迫于生活的压力,刘刚一进大学就开始了打工生涯。
课余时间,他做过家教,到餐厅当过临时服务员,在天然气公司做过临时油漆工,还摆过地摊。提起自己第一次拾荒经历,刘刚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那天,我和同学从一家餐厅打完工出来后在街上乱转,发现一家废品收购站的生意特别好。”刘刚说,他当时有点惊讶,“原来这么多看似没用的东西都可以变成钱啊!”当即,刘刚和同学就决定捡点垃圾来买。由于怕羞,两个男子汉第一次选择晚上出动。“那时啊,生怕遇到熟人。”刘刚说,两个人尽量选择去逛偏僻的垃圾桶,特别“当道”的根本不敢去看,一看见有瓶子,捡起来马上就跑。就这样,一圈下来,竟然捡了将近20个塑料瓶子。两三天下来,积攒的塑料瓶卖了20多块钱。这让刘刚很兴奋,“比我一天打工的钱还多。”
再后来,捡的次数多了,同学们渐渐发现了这个秘密。一时间,流言蜚语四起,有人说“大学生捡垃圾,丢脸”;还有人干脆就不跟他说话了;甚至有时走到路上,还被人指指点点。在压力面前,跟刘刚一起捡垃圾的同伴选择了放弃。但是刘刚却坚持了下来:“凭劳动赚钱没什么好丢人的!”于是,课余时间的校园里总能看到这样一幅情景:一个瘦弱的小伙子,骑着一辆锈迹斑斑的旧三轮车,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捡废品、收废品。尽管如此,他从没有缺过一次课,还年年都拿到了奖学金。
苍天不负有心人,刘刚日复一日的坚持感动了老师和同学们。大家从最初的不理解变成了支持,喝完饮料后的空瓶子给他留着;卖废报纸只卖给他;走到路上也时常会有人对他说“刘刚,我这里有些废书,你有空的时候来收嘛。”
有了大家的支持,刘刚的业务越来越大,收到的废品越来越多,有时候一天就能卖100多公斤的废品。慢慢的,他不但能负担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每年还能攒下5000多元缴学费。学校还把一栋公寓的楼梯间免费提供给他做库房。
“重师商院LG(刘刚拼音缩写)废品收购公司”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当时公司只有刘刚一个人,惟一的固定资产是一辆150元的三轮自行车,现在公司的成员已经越来越多了,它已经成为校内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一个基地。
“捡废品并不是多高尚的事情,但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自立更生,战胜贫困,这却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从当初的贫困学生,到现在帮助贫困学生,刘刚感慨良多。今年已经大四的他面临毕业了,他已经为自己的废品收购公司找好了下家。他说,希望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都能和他一样,不要被生活的困难打败。
来源: 华龙网 2006-10-23 0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