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昆山区域经济成功典范的台商,现在正面临着创新短缺的难题。
昨天,在昆山举行的2006年两岸产业发展论坛上,竞争加剧、电力、用工短缺等一系列发展瓶颈以及技术开发短缺局面,使与会的台资企业代表显得“忧心忡忡”。
目前昆山市已经批准台资项目2649家,合同台资227亿多美元,占昆山外资利用六成以上。但另外一个事实是,在昆山投资的台资企业主要以电子业为主,其技术绝大部分由母公司提供。据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的调研报告显示,昆山台资企业中设有研发部门占57.4%,但其研发内容以产业改进型占68.5%。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李保明指出,以本地市场、本地生产为主,台资企业缺乏全球性产品、通用技术的研发,研发机构处于技术转移阶段。“昆山台资企业生产技术90%以上来自台湾母公司或外国研发机构,缺乏独立的研发机构。”
对于这种尴尬局面,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台资企业母公司接单,仅考虑自身能力,与大陆的研发缺乏结合点,同时,台资企业与大陆民营企业的合作仅限于低阶零部件和外围的包装等服务,制约了两岸研发力量的结合。
对此,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昨日表示,要从科技孵化器、中介服务、产业集聚、产学研联动、激励机制等5个方面加强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台资企业进一步发展宽心。
从1992年以来,全国相继建立了10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甚至一些孵化中心也转变成中介机构,但这些还不够。马颂德表示,应该从开发税收、成果转化等方面力推优势产业。“不久国家将出台相配套的扶植政策。”
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司长许勤也透露,今年年底将有99项具体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措施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