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山大地上,民营经济正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从“拾遗补漏”到“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西灵山县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今年1至7月份,该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达9.4亿元,同比增长22.71%;而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业产值则达7.99亿元,同比增长44%,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5.5%。 这些数字表明,灵山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撑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片蓝天。
从“偏席”到“正席”
过去,民营经济在灵山坐不上“正席”。一边是国有企业步履蹒跚,好钢用不到刀刃上;一边是民营企业生机勃勃,如饥似渴盼扩张。因此,克服体制性障碍,降低民资准入门槛,让民营经济由“偏”转“正”,成为灵山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近几年来,该县针对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存量大但企业不景气的情况,通过把企业改革与招商引资,与盘活企业资产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放宽民资进入的领域,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5%,盘活了闲置资产,使一批企业“脱胎换骨”。
目前,规模以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改制后形成的大力神公司、华大纺织公司、逢春化工公司、武利制糖公司、物博林化公司等企业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华大纺织公司在改制后,积极开拓市场,告别了将近10年仅靠来料加工生产经营的历史,走上了自产自销的经营之路。该公司加大技改力度,投入500多万元新增精梳车间,生产高品质粘线。今年以来,公司产值同比增长近两倍。
如今,该县民营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40%以上,提供的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名正言顺坐上了“正席”。
从“小姑难缠”到“保姆式”服务
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在于培育市场主体。灵山县的体会是: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自由游弋,关键要蓄好“养鱼池”。
“婆婆开明,小姑难缠”,是以前不少民营企业的苦恼。为此,灵山县倾力营造充分激发民营企业激情的机制、氛围和环境,尤其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该县建立招商服务中心和投诉中心,提供高效快捷的融资、办证等各类服务,建立对重点企业挂牌保护、派驻企业特派员等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个体私营企业业主代表座谈会,让他们对有关执法部门的服务进行测评,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的成本,让投资者获得稳定而丰厚的回报,从而使投资者对灵山充满信心。
龙三钱食品有限公司原是一家小型酒厂,该县把该厂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后,在征地、融资、办证、人才引进方面提供高效快捷服务,使龙三钱酒厂迅速崛起,并顺利进入县十里工业集中区。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顺利进入县十里工业集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至今,仅是浙江客商到该县投资的项目就达40多项,到位资金已达4亿元。
从“单打独斗”到“互动对接”
为了让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灵山县积极帮扶其走出以往的“单打独斗”局面,实现“互动对接”。一方面是让外资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借力器”。该县积极引导民营经济策应“长珠闽”,加快同沿海地区的观念、产业、区位的对接互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短短3年间,仅是制衣针织等企业,就有100多家企业从四面八方齐聚灵山,涉及绣花、印花、拉链等,带动了全县针织制衣优势产业群的形成,解决了5万名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
另一方面,灵山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与高新科技“高位嫁接”。大力神公司、和平食品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坚持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增强核心竞争力。陆屋欧亚糖业、武利制糖公司等糖厂,去年以来新引进几项高新技术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应用,拉动了糖业的发展,至7月底,全县制糖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7亿元,同比增长达74.98%,增幅创历史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