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富豪严介和因债务被法院执行机制威慑在媒体已炒作一段时间了,原以为是企业财务危机所致,商海沉浮,本应属常事,多少还有点为昨日“英雄”扼腕叹息。可看了严先生曾说的一席话,不禁使人愕然。
在说到因为别人担保而被法院启动执行机制时,严先生抱怨法院把压力都转移到担保人身上,“这让我觉得很不平衡。 ”说到为何还不了债?严先生说由于企业资金周围出现紧张迹象,并“表示”:“如果太平洋公司资金链,企业因此崩溃,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在问到为何不合并财务报表时,严先生更是语出惊人“太平洋集团钻的是阳光下的漏洞。”
我们把严先生的上述高见,归纳一下,大概有这几层意思:一是法院向他追讨债务不是很公平的;二是如果把太平洋公司逼急了,造成企业倒闭,会形成社会危机,影响稳定大局,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三是太平洋集团未按常规合并财务报表,形成财务信息不透明,是“正当合法”地利用规则,无可厚非。真可谓是掷地有声,绵中藏针,令人震撼。
真没想到,作为那么一个企业集团的舵手,而且是到处为人讲述经营高论的大家,竟然对担保人的法律责任是如此的认识,担保就是因为借债人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借钱的能力,你有能力承担替他还债的能力,所以银行才将钱借给了债务人,债务到期借钱人还不了,担保人当然责无旁贷了,这是法律的公平啊。你有何不平衡的呢?你要是平衡了,那被人家借钱不还而煎熬的一方还平衡得了吗?
可以看出,太平洋集团目前在资金调度问题上出现紧张,其原因我们不好妄加评论。我们也相信,一旦太平洋集团崩溃肯定会出现一定范围的社会危机,但这绝不是你推卸责任的借口。但假如这笔债务足以影响到债权人的生存发展,不同样也会形成社会危机吗?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如果交易各方都不在乎信用,造成混乱的失信的社会局面,这样如山的责任又该由谁来担当呢?当然,解决债务危机可能会有多种途径,债权人、债务人、担保人三方坦诚地面对现实,共同努力寻找一种既减少社会震动又妥善处理各方利益的途径,避免剧烈的方式,有利于企业,又利于社会,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前提是大家都必须不回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其实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里,企业在某一时期经营管理出现问题,甚至是危机,又何止太平洋集团一家?同样,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不是致命的问题,解决的途径也多得很。特别是运用金融手段、借助银行的力量可能更容易些。但是令人担忧的是,面对太平洋这样一个对企业法律责任如此认识的企业,他公开宣称本来就是“钻阳光下的漏洞”发展起来的,遇到债务责任,一赖二威胁的,还有人敢伸出援助之手吗?即使你神通广大有幸有招躲过今天这一劫,但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合作方、金融机构还会信任你吗?不知精明的严先生是否考虑过这一点。
这又使我记起看过的一个电视新闻,说的是辽宁有一个农民因儿子驾车造成车祸不但入狱而且被法院判决数万元的赔偿,为了承担兑现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这个一贫如洗的汉子带领全家在偏僻的荒山里搭起草棚、无电无水地一年一年地开山种地,一分一分地攒钱,最后深深地感动了许多人,也感动了受害者的女儿,待这位农民的儿子出狱后,那姑娘成了他的儿媳妇。我深刻地记得电视里这位农民说的一句话:“做人要地道。我儿子已经害了人家了,我不能再做没良心的事了。”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民尚且如此,我们轻视信用的满腹经纶的企业家和富豪恐怕要为之汗颜了吧。
人们也知道,搞实业、当企业家,也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这些常人是无法体会他们非同寻常的甘苦的,社会应该宽容他们。但既然你选择了,就必须承担起责任来。不讲信用的企业家是不值得人们宽容的。同样不讲信用的企业,恐怕也是走不远的。前车之鉴多矣。
耿耿
BT模式弊端凸现(新闻链接)
近年来,严介和大肆扩张,所采用的“BT+低价收购当地国企”模式。事实上,不能及时回流资金正是由于严介和采用了BT模式,而其弊端也在这次银行催款风波中凸现出来。
BT模式是BOT的一种变换形式,是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由承包方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项目业主。BOT是对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的简称,现在通常指后一种含义。而BT是BOT的一种历史演变,即Build—ransfer(建设—转让)。“做BT就是滚动。一开始做一个项目,用这个项目回笼的钱,做两三个项目,这两三个项目的钱回笼,下面就可以做五六个项目,不停地滚雪球,太平洋就是滚雪球滚出来的。”严介和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成功之道。然而,伴随着严的扩张,质疑也此起彼伏,在众多的质疑和非议的声浪下,国家采取了相关的干预措施,严介和的BT模式还将怎么发展将是个巨大的问号。中国经济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