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工坊漆线雕作品
雕漆大师文乾刚在雕刻作品
吴晓燕 摄京绣大师姚富瑛介绍京绣龙袍
张然 摄
百家之工大师荟萃
“百工”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齐人所著的《考工记》一书,把各式各样的能工巧匠统称为“百工”。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朝廷的内务府下设造办处,专供宫廷皇家御用,在其鼎盛时,下设42个作坊,每个作坊都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当时民间称其为“百工坊”。
今天的京城百工坊,则汇集了100多位国家级、北京市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有独特技艺的民间工艺师,建立了30座不同种类的工艺坊。
百工坊内部仿制老北京街巷,一扇扇门里,陈列着珐琅、花丝、雕漆、玉器、泥人等各种曾经盛极一时的传统工艺品。每推开一扇仿古门,门内的洞天都能让来访者感到颇为惊奇。
且不谈玉器坊、牙雕坊内的雍容华贵的艺术品,单是季顺师傅的葫芦坊就让人眼前一亮,各色的葫芦制品摆满于坊间。葫芦灯、蛐蛐葫芦、葫芦烫画等等,各色的葫芦制品让人目不暇接,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国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
燕京八绝令人称奇
说到百工坊的大师就不得不提到包括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和宫绣8项顶尖工艺。其中玉器、景泰蓝、牙雕、雕漆是典型的宫廷工艺,被称作北京工艺美术“四大名旦”,它们与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宫绣一起,被中外誉为“燕京八绝”。
姚富瑛是坊内的京绣师傅,66岁的他已经从事京绣手艺长达48年,其祖父姚寿臣曾为清代绣花局四品官员。据姚师傅介绍,京绣讲究“平、光、齐、韵、和、顺、细、密”,刺绣用的专用绒线要自己进行劈丝,要将其劈成比头发丝还细的绒线。
姚富瑛指着坊内的一件龙袍介绍说:“一件龙袍几乎是满绣,一个工匠要制作两年才能完成,首先九条金龙采用手搓金线绣制,还有海水江涯、吉祥八宝、宫廷十二章等一样都不能少,更缀有珊瑚、珍珠等珍贵宝石,所以穿起来很沉。”
相比于玉器、景泰蓝、牙雕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工艺,不少人对雕漆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北京雕漆,是以铜、木料作胎,在胎上涂几十层甚至几百层漆,厚达5至18毫米,然后在漆上雕刻出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花纹图案。
坐镇百工坊的雕漆大师文乾刚,曾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金奖,而且是中国仅有的5位雕漆大师之一。据文师傅介绍:“有人研究,雕漆用的漆从漆树上流出,50年才只有10公升。而制作一件雕漆工艺品最少要用半年。30厘米高的一个雕漆花瓶,漆厚至少5毫米,这就意味着至少要涂80遍漆。一遍漆至少需晾一天,就得等80天以后才能雕活儿。雕工又分上下两手,下手刻花纹,讲究均匀,上手刻图案,讲究神采。一个花瓶做下来,至少要动千万刀。”
国家遗产8项落户
6月2日,今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在京公布,在全国上榜的80余项民间工艺中,有8项落户于北京百工坊。除去牙雕、景泰蓝等北京传统工艺,具有传统意义的聚元号弓箭、厦门漆线雕以及宜兴的紫砂壶工艺也能在百工坊找到制作最地道的作品。
由于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百工坊更可以称为一座艺术的博物馆。在这里,更多的是向人们介绍以及引领人们了解中国工艺。华贵富丽的牙雕、玉雕工艺,自然细腻的泥塑、绢塑等诸多工艺一一聚集于此,尽显中国工艺美术之风范。
百工坊的副馆长张新超说:“现在已没有几个人靠手工艺谋生了,科学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目前的百工坊实际是‘工艺美术宫廷技艺’的一个代名词,我们要保护的是一种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
如今,百工坊已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能为中外宾客全面系统介绍工艺美术历史、品种、技艺的场所,同时也是唯一一所将中国工艺集中展示与销售结合一体的博物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