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个故事:被关押了50年的重刑犯老布突然获释,在“外面的世界”倍感孤独和恐慌,最终自杀。
一个在重庆市未成年人管教所服刑的少年,有和老布类似的恐惧:刑满释放后,他蹲在管教所大门口久久不愿离开,因为他没有父母,无处可去。
这个管教所想出了点子,在全国首次为未成年服刑人员征集“爱心家人”。
效果怎么样?上海新闻晨报特地到重庆采访,为我们发回了报道。
“缺少亲情,是未成年的他们踏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缺少亲情,也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完成改造后又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重庆市未成年人管教所所长吴云才说。
上周开始,这个管教所征集“爱心家人”。被选中的志愿者可获得“爱心证”,凭证可以定期到该所探望结对帮扶的失足青少年,对单亲或父母双亡的他们进行帮助。
消息发布仅几天,来电报名者已有上百人,其中包括退休教师、医生、法律工作者和个体经营者。经过筛选,20名市民最终中选,并成功与20名未成年服刑者“认亲”。
“这不是作秀。他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关注。”吴云才介绍,目前管教所里的未成年服刑人员有近千人,其中单亲或父母双亡者比率高达1/3。管教所干警为孩子们的将来付出了大量心血,但是,这种关心和帮助是有局限性的,永远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对亲情的渴望。他们将继续推进“爱心家人”的尝试。
特殊的报名者拥有同样的过去
在电话报名“爱心家人”的志愿者中,有一个人让未成年人管教所警官吃了一惊,他就是因抢劫在未成年人管教所服过刑的邱刚(化名)。
20岁的邱刚如今在重庆市从事餐饮工作,他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去:“我是过来人。我知道未成年犯想什么,我可以帮助他们。”
在干警安排下,邱刚与未成年服刑者李斌(化名)结为“爱心家人”,面对面坐下来交谈。年龄相仿,经历类似,两人很快找到了感觉:“今后你就叫我哥吧,别担心出去以后的事,现在好好改造,将来一切都能重新开始……”面对邱刚的诚恳,李斌连连称是。
与“家人”吃饭,他哭了
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的邓川(化名)是个孤儿。他4岁那年,在陕西打工的父亲死于矿难;4年后,成天打麻将的母亲也因病去世,他从此成为流浪儿童。
10岁那年,他曾经偷偷许下一个心愿——能和家人一起吃饭,然而,这个愿望一直无法实现,2005年他被捕入狱了。
与邓川“认亲”的是重庆市民刘柯岑。刘柯岑还带来了15岁、上初二的儿子孙孟(化名)。孙孟很努力地试图和邓川沟通,然而他们说不上话——孙孟感兴趣的歌星和篮球,邓川一点也不了解。瘦弱的邓川没有上过一天学,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和面前这个新认的“兄弟”对话,显得吃力。
认亲午餐开始了,邓川面前是热气腾腾的家常菜,刘柯岑摸着他的头,一边嘘寒问暖,一边给他夹菜:“今后不要拘束,我就是你妈妈。”邓川低头抹起眼泪……
“我没有家可以回,我曾经很畏惧外面(指管教所外),一出去也许只有又和‘兄弟们’混到一起。今天的事让我很感慨,有人关心我了,我要学点技术,今后自己养活自己。如果做不到,我没脸去那个阿姨家……”认亲后,另一位未成年服刑人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