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放学了有不会的题找社区的刘老师”、“找郑老师说说心里话”……随着200名教师到社区任职,佳木斯市市内182个社区里的孩子们放学后有了“主心骨”。
“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学校、家庭、社区这‘三位’看作是三个人,那么,只有每个人都伸出两只手,分别与其他两个人相握,才能形成一个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日前,佳木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涛形象地比喻该市推出未成年教育“三位一体”管理体系。
破解5-2=0难题
佳木斯市学校老师下派社区任职2003年就在该市前进区推行,经过3年多的时间和70多名老师探索,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前进区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说出了他们当时的想法,社区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课堂,但多数社区干部没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为了解决未成年人教育“谁来抓”、“怎么抓”的问题,大家想出把教师输送到社区任职的好办法。
记者在怡园社区遇到了下派教师王丹琦。她说自己在社区任党支部书记已经有3年多了,几年来给孩子们建档案、搞家访校访,开展教育和救助工作,所有社区里孩子的情况都熟记于心。
两年前有一家长求助于王老师,说她的女儿在上高中后开始不学习了。王老师把孩子带到了自己家后,对孩子进行了心理辅导,在谈话中发现孩子不是学习困难跟不上,而是由于父母限制她和男生交往的对抗行为导致的结果。于是,王老师首先做孩子妈妈的工作,并非常信任的告诉孩子,只要你努力,成绩一定会进步。这种充分的信任和赞赏使孩子有了学习动力和信心。一个多月后,她的妈妈给王老师打电话,兴奋地说:“孩子这次月考前进了100多名。”
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
都继超是第十四小学的微机教师,这个“电脑通”年初到社区工作后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未成年人对网络痴迷,便萌生了建网站的想法。不久,一个集引导、学习、辅导、交流、娱乐为一身的社区教育平台———怡安社区教育网开通了。
记者日前登录该网站,看到网站设有怡安教育动态、未成年人频道等8个主栏目,下设言传身教、教育成才、花季警钟等子栏目。网站内容包括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生理困惑及解答、必修的伦理道德知识,家教典型案例,全国各地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时讯动态等。
都老师打开网站的心理咨询空间说,很多孩子以电子邮件形式倾诉自己的心声,他通过阅读分析孩子们的来信,并在第一时间内给他们回复从而解决孩子们心底存在的各种问题。
学生家长陈女士说,以前孩子上网自己总怕他学坏,自从社区网开通后,这种顾虑没了。打破“围墙”抓教育
佳木斯给社会教育确定了一个主体,那就是社区。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因此落实到了最基层的一级组织上,该市今年选派200名教师到市内所有182个社区工作,实现了社区教育向家庭教育的延伸。
同时,佳木斯市把学校教育之手伸出围墙,不仅到社区还伸向家庭。佳木斯市第十中学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还办起了“家校链接报”,通过自办报纸的形式反馈学校、学生情况,老师、学生、家长三者的信息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市旅游学校建立了每两个星期与家长见面的定期联系方式,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
佳木斯学校、家庭、社区这“三个人”,六只手拉了起来,力争不让孩子的教育管理留下一处空白。都老师在网上和孩子们沟通。
(黑龙江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