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31东北新闻网谈起近几年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内蒙古多伦县黑山嘴乡王营子村牧民赵成祥感慨万千。5年前,王营子一带生态环境恶化,沙进人退,老赵家被转移到新仓移民村,原有的草场也全部围封。如今,不仅他旧家周边的草场重又丰美起来,成为可利用的养畜营盘,新仓移民村里的生活也渐入佳境————赵家退耕还林30亩地,8年内每亩每年可获国家补贴160元;现在养了5头奶牛,每头每年纯收入可获2500元。
赵成祥一家只是锡林郭勒草原“牧民大迁移”的亲历者和受益者之一。从2002年以来,锡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调整生产结构,促进牧区经济与社会和谐,组织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相应的移民搬迁,至今已累计迁移9630户、5万多人————全盟牧区25%的牧民群众逐步向城镇周边聚拢,从事新的生产活动。
盟委书记刘卓志认为,“锡盟是典型的畜牧业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就是能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量化分析的结论是:锡盟18万平方公里的草场上分布着不到20万牧民,将近1平方公里才有一人。每转移出一位牧民,就可以缓解1平方公里草原的生态压力,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下,完全能够重现水草丰美的良好生态。
于是,锡盟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方式开始与大自然讲和。盟里努力推动牧民迁移实现4个转变:突破从一产到一产的思维局限,引导扶持农牧民直接转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从主要依靠生态项目搬迁向多渠道进城转变;从政府包揽为主转向市场牵动、政府扶持;从旗县内部迁移逐步转向进入中心城市。仅为达到牧区“子女进城读书、富户进城置业、青年进城创业、老人进城养老”的目标,去年盟、旗两级财政投入引导资金就达4770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这样一个典型事例,牧民孟克夫妇迁离家乡白音高勒嘎查后,在正蓝旗上都镇从事奶食品、牛羊肉经营,兼营民族工艺品。如今,夫妇俩已挣下百万家产,还带动100名牧民进城就业。他们在城里有实业、在牧区依旧有牧场,大大拓宽了致富途径。
通过几年的努力,锡盟畜牧业开始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00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1808万头,到今年已压减至1454万头,而畜牧业产值却由2000年的23.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45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800元增加到3890元。草原管理部门的监测报告表明,全盟植被平均覆盖度已由2000年的33%提高到今年的45%,牧草高度也比那时多了5厘米。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一度沙尘滚滚的浑善达克沙地正在一天天变小:2001年,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7120平方公里,而今只剩4053平方公里。南部边缘长421公里、面积达187万亩的绿化带上,现在百草丰茂,沙榆挺立,红柳丛生,牢牢地锁住了沙丘。时值金秋,一眼望去,锡林郭勒大草原变成了绒毯般的“金牧场”。记者陈力(新华网)[责任编辑:龙秋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