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雨
目前在宁波小学生中很流行根据唐诗宋词或流行歌曲“改编”的“另类童谣”,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各个方面,对此现象,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据21日《宁波日报》报道)
“另类童谣”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全国各地到处都在流行,随便就可以找出一大堆,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床前明月光,学生睡得香,一觉睡起来,铃声响叮当。”对此现象,有论者撰文表示忧虑,呼吁全社会都要重视“绿色童谣”的创作,以达到“净化”童谣的目的。
我认为“另类童谣”只是顺口溜而已,我专门查了“谣”字的释义,它是指随口唱出,没有伴奏的韵语。因此严格地讲,童谣专门指的是儿歌。可这些“另类童谣”是用来说着玩的,不是用来唱的,把其称为“童谣”,这个帽子盖得实在太大,它还不具备这样的资格。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有多少人在儿童时代没有编过、说过顺口溜?如果自己也说过,那么就请思考一下这些顺口溜是否对自己的成长带来过“负面影响”,如果没有,那就别担心孩子们了。
顺口溜是一种民间智慧,是民众表达的幽默方式,这些“另类童谣”,不过是孩子们在课余生活中宣泄出来的一种儿童幽默而已,他们也只不过是说着玩儿,有多少会真的当回事?恰恰相反,我倒认为这样的顺口溜很押韵,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孩子们很容易接受。而且我相信,能编出这样的顺口溜的孩子,一般语文都学得不错。
编顺口溜是小学生们调皮、好玩的天性决定的,这跟有没有好的童谣无关,即使社会上有很多好的童谣,这样的顺口溜在孩子中也有市场,他们照样会编、会说。对这样的顺口溜,我们还是宽容一些吧,难道我们要把孩子教到只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整天一本正经、一点幽默细胞都没有吗?时评约稿启事
本报时评专栏面向社会约稿,具体要求如下:1.从本报最近刊发的本地、国内稿件中选出您认为有代表性的新闻,发表见解、观点。2.要求观点深邃,见解独到,文字流畅,并有建设性意见。3.字数在800-1000。
邮寄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2598号东亚经贸新闻报社综合新闻部 邮编:130051
信箱:dyjmxw@163.com
咨询电话:0431-8488940、8488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