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通车的中环线浦西段,因其“分流、沟通内外环线车流,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设计理念被寄予了排堵保畅的厚望。
没想到的是,刚通车不久,中环排堵的功能尚未完全显现,各种问题已经接踵而来。先是因为没有非机动车道备受市民质疑,接着又因设计时“一厢情愿”地让中环线揽下了原吴淞江桥的跨河功能,大量机动车特别是货运机动车需要通过中环路主线过江,直接造成天山路下匝道车辆极度拥堵,为交警部门设下了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
在各方的压力下,近日,中环线非机动车道的补救措施有了说法,通过重新施工为中环线新开一条下匝道的工程也即将动工。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亡羊补牢”的作用,但却无法不让人提出质疑:当初设计规划时为何没考虑周全?
“亡羊补牢”非止一日
中环路非机动车道缺失和天山路下匝道瓶颈暴露出的规划设计问题,在申城其实已有许多先例可以援引:外环隧道通车没几天就连续发生几起多车追尾的交通事故;天目路转盘车流转不起来;鲁班路立交造好后不久就借卢浦大桥工程进行大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申城的道路规划建设似乎已经习惯了“亡羊补牢”。
从更广的层面来说,申城的交通拥堵,除规划落后、管理系统协调不力、路基建设空间不足、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外,道路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土木工程专家,轻交通工程专家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路修到哪,车堵到哪。”这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城市甚至一些中等城市的流行病。
“建管分离”隐患重重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的新建道路普遍沿用传统的“建管分离”的做法。建设部门自拿到有关部门的规划图纸开始,便组织一批权威的专家做方案。但遗憾的是,当你翻开一份“交通工程招标评标专家组”名单,你会发现组成人员中清一色由公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土木工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却常常缺少交通工程专家的一席之地。
交通专家的缺席直接导致了方案论证过程中,有关方面更多考虑的是工程的工期以及建设质量,很少或几乎不太考虑道路在实际投入使用后可能面临的交通难题。比如当初中环路建设时,一线管理的交警部门和交通工程专家都对跨吴淞江桥梁被中环路替代可能造成的结果发表过不同意见,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交通专家不应缺席
对于这种道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道路交通专家提出质疑。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杨晓光主任认为,整个上海的道路中,真正全面合格的道路并不多。“上海的道路不少,但通畅能力只有发达国家的30%-50%。上海目前的交通现状是,人堵了路、路堵了车、车又堵了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如能最大限度发挥道路设施的功能,上海的交通问题会少很多。”
据了解,目前上海路网的效率的确只有50%,这意味着同样的一条道路,如果在别的城市一天的通行率可能是1万辆,但在上海就只能是5000辆!这其中的原因,交通顽症是一方面,规划建设留下的“后遗症”和补救性工程措施,同样“挤窄”了我们的道路。
有关专家指出,城市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前期规划和建设都要服务于交通功能。因此,新建或改建道路,交通工程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必不可少。当前,申城又迎来了一轮重大工程建设的高潮,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吸取教训,避免再一次“亡羊补牢”。
本报记者 潘高峰 通讯员 苏文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