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位于浙江余姚的中国轻工模具城喜事连连:“模具创新服务公共平台”被列入“宁波市十大创新服务平台”之一;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工程的模塑制造生产线项目基本完成招商,投资密度每亩至少200万元;中国轻工模具城将在11月迎来10周年华诞。
打造发展大舞台
模具业形成“余姚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初,余姚已拥有国内一流的塑料模具生产能力和大批模具行业技术及经营人才。1994年初,原轻工业部在此设立了浙江模具制造中心。为做大这个产业,余姚与中国轻工总会合作,于1995年建成集模具制造、材料交易、模具配件、产品测试、综合服务等于一体的中国轻工模具城。一期共投入建设资金12.3亿元,开发面积1.2平方公里,建造厂房40.3万平方米。如今,模具城已成为余姚模具企业发展的“大舞台”。余姚模具业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被国内外同行称为“余姚模式”
经过10年开发建设,模具城已引进模具制造及相关企业65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形成了模具材料销售—造型设计—制造加工—配件供应—产品试模一条龙的分工协作体系,具备制造35吨以上高难度大型及结构复杂模具的生产能力。模具城生产的塑料模具以产品加工周期短、工艺精湛、配套齐全、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同时,在模具城内总面积4.6万平方米的模具材料交易市场里,宝钢、本钢、鞍钢、瑞士一胜佰公司等国内外80余家模具材料生产经营企业设立了窗口,去年交易达10万吨、销售额9亿多元,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模具材料专业市场。
由模具城带动起来的余姚模具产业群,拥有1300余家模具企业、700多台模具制造先进设备,企业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吸纳了5万人就业。
提升服务水平
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
从1999年开始,余姚市政府每年举办全国性模具制造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广邀国内外客商参展和洽谈业务,向国内外全力推介余姚模具的品牌形象。到去年底,该市有33副模具被中国模协技术委员会评定为国家级优质模具。
为占领国内行业的“制高点”,余姚居安思危,着眼长远。去年,中国轻工模具城归并入余姚经济开发区,确定了“一期集聚提升,二期加快开发”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期集聚提升”的突破口是提高模具业的服务能力和科技水平。余姚认为,要把模具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在产业链前端的研究开发、智力支持和产业链后端的产品检测、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领先一步,才能使模具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升级换代,使产业链打造得更加紧固和完善。为此,余姚从今年起着力提升模具业服务水平,建设“模具创新服务公共平台”。今年初,这个平台甫一亮相,就被列入“宁波市十大创新服务平台”之一。该平台主要由5个中心和1个基地组成:模具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模具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模具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和实训精加工基地。目前,“五中心一基地”已投入实质性运行:
——信息中心拥有会员企业13.32万余家,发布信息30余万条,是目前浙江惟一的模具行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宁波惟一的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培训中心与包头市技术职业学院、余姚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开办,引进了33名大专模具数控专业学生落户。同时,对200多名当地模具从业人员提供了专业培训。
——由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和市质监局共同组建的模具质量检测中心的设备已经到位,开始为模具行业提供检测服务。
——研发中心与浙江大学蓉杭模具高技术研究所的协议签订后,“浙江大学—余姚模具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中心”正式挂牌。不久,研发中心将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签订合作研发协议。
——展示中心内,已有12家星级模具企业和百余件展品亮相。
——占地5000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的模具加工实训基地,引进了40余台(套)设备,在为缺乏模具加工设备的个体模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当地大中专学生提供了校外实习实训的场所。
模具城二期开发总面积达74.2公顷,按照“北引规模企业和标准厂房,南部整合中小企业和完善配套体系”的思路,建设特色模具制造加工区、大型升级企业区、模具材料设备交易区等五大功能板块,以突出整体效应。目前已有8家企业在这里落户,既有生产性主体企业,也有技术、商贸、信息、配套协作等辅助型企业,最终将形成集技、工、贸、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轻工模具生产基地。
预计到2010年,余姚的模具业产值将达到14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