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还剩两个月,广州市区将全面禁摩。随着时限的临近,对这个消息的每一次强调,都可以感受到整座城市的紧张心跳。50万辆以上的摩托车估算量,中心城区接近80万的摩托车出行量,这些数字印证了广州人和摩托车之间难以言说的亲密关系。 在2007年元旦之后,这些都将成为城市回忆。尽管有着强大的功能需求,随着全面禁摩政策的实施,摩托车在广州的社会寿命行将殆尽。禁摩策略的出台,由原初设想到政策实施,历经官民之间、民众内部的大辩论,终于抵达全面实施的关口。当初胶着反复的意见碰撞,今日并未平复,大辩论中的诸多问题,也都留待全面禁摩实施之后一一检验。必须清楚的是,全面禁摩始终只是城市治理的下下策,其“因时废物”的治理逻辑,使它不可能是一个城市治理的最优选择。这样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次选方案,要取得相对完满的收效,取决于诸多方面的组合优化,而无毕其功于一役的可能。换言之,广州禁摩政策的成败,系于50万辆摩托车销声匿迹之外。
从社会治理的系统论来看,将一个已经深度融于民众生活的交通工具,从城市运作体系中遽然抽出,无异于一次城市治理上的休克疗法和重大试错。它在整个城市运作体系中引发的反应,将不只交通工具的取缔本身,必然在公共交通、出行安全、行业发展、社会治安、城市就业,乃至市民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等众多方面产生影响。这些潜伏于摩托车背后的变动因素,将参与到整个城市体系的运行变化之中来,其最终合力改变的结果将不是简单禁摩可以预见。好在广州的禁摩政策,分时段、分路段、逐步“禁摩”,从而得以最大程度地兼顾交通治理与民生利益。事实上,全面禁摩临近,普遍的关注均落在单纯的禁摩之外:广州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否能够承接禁摩转移的出行压力?城市交通的堵塞状况会不会在禁摩之后大幅缓解?弃摩之后,广州人的出行方式如何转换?摩的司机们的生计如何解决?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如何能够降至最低?这些问题不只是交通事故率、“两抢”发案率一类数字换算的问题,而是需要城市政府切实投入、研究解决的问题。它的背后始终都是鲜活现实的人生故事,需要城市管理者用最充分缜密的方案去应对他们的诉求。因此,广州全面禁摩的成败,并不是通过一味严格执法而达致的,它有赖于对禁摩背后诸多民生问题的切实回应。一个系统周全、配套完善的治理方案,不仅包含50万辆摩托车的倾城而出,更要包含由此带来的民众生活提升和基本需求的保证。假使这些早已入得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蓝图,则广州的全面禁摩,无疑将是一次生活质量与城市面貌提升的契机。
广州全面禁摩,继起于深圳、东莞禁摩治摩之后。珠三角城市对于摩托车的同仇敌忾,深藏于“两抢”犯罪猖獗的治安苦闷之中,同时也诉诸整治交通混乱的用心所在。毋庸讳言,这是夹杂着对转型期问题丛生的无奈而进行的治理尝试,同时也付出了社会民生的种种代价。因此,没有谁比那些牺牲了自身利益的民众,更盼望一个交通畅达、治安好转的广州的到来。这不仅是广州全面禁摩所描画的城市愿景,更是一次代价不菲的治理尝试所应给予的民众回报。
欢迎回应:shelun@188.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