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们来到巴拉河去体验苗族文化的特异性。但是,游客同样也是一个文化群体,尽管这一群体是临时性的。他们来到这里,不仅带来钱,也带来了他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和他们不同的各种期待。
那么,游客带来的文化会如何影响村寨的传统文化呢?这种影响重要吗?该怎样鉴别并操控这种会影响到当地文化的旅游文化呢?通过旅游致富,同时又保护传统文化,这两者是否可以兼顾呢?下文将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番解答。
在2004年3月开始的巴拉河旅游项目之初,包括多个独立的村寨,每一个村寨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遗产、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和旅游发展水平。有些村寨成立了旅游公司,有一些则完全没有。有一些村寨经济富裕,有一些则十分贫困。然而,比这些更让我吃惊的是,尽管它们都是苗族村寨,但是它们在文化传统上却差异很大。下面的内容来自2004年3月所写的《巴拉河旅游项目初期报告》:
每一个村寨具有不同程度的苗族文化、精神价值与传统活动。最具传统和精神价值的是季刀,寨里有许多古老、神圣的地方(如许多树木和祠堂)和各种活动(如献祭仪式、斗牛和斗鸡等)。所有的村寨都有一片神圣的树林和许多神树。有一些村寨(如郎德和脚猛)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祭祖仪式。另一些村寨(怀恩堡和南花)则没有祠堂,只庆祝一些主要的节日,如吃新节(收获)和苗年。
郎德为游客们提供了他们想要的更为真实的表演。但是,游客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他们必须在时间、人力资源和表演的文化性上做出妥协。他们不像南花苗寨那样改变舞蹈的真实性,郎德除了自己提供表演以外,还增加了来自雷山的专业舞蹈人员。一个郎德的老年人说,大家以前用自己的芦笙表演来欢迎游客,但是现在他们请了雷山的年轻人来表演。有人认为这样做降低了郎德苗族文化的真实性。但是,究竟需不需要这样做,还要考虑到表演量的增加,因为一天之内要表演8至10场,并是在炎热的夏天,在那种情况下,村民们还能面带笑容进行表演也是非常困难的。
巴拉河项目中的另外两个村寨就持续不断地在进行这种努力———确保充足的旅游准备,并从小规模的旅游活动做起。很久以来就有外国农民到猫猫河去向他们学习传统农业技术。因为领导和村寨结构,猫猫河能够建造可以容纳大量游客的基础设施。在过去的三年中,他们修建了道路和排水系统,并修建了带有西式盥洗室、又具有苗族建筑风格的旅馆。
季刀将重点放在重新学习苗族传统歌舞上,因为这些传统歌舞已濒临消失。季刀和贵阳的一个投资者共同合作,该投资者将投资建设一个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和一个博物馆。该合作的性质是村民也享有利润的一部分,而该服务接待中心也将在20年后移交给村民。另外,利润中的一部分还将用于文化研究和保护。
村寨中的每一个人将定义他们自己的文化。对每一个村寨而言,旅游对它们的影响将会不同。这也意味着每一个村寨都将自行进行旅游影响监测,并进行适当调整。
作者:比尔路特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