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报道了一则消息:我省延寿县一家民营的加油站经营出现困境,原因之一是这家由夫妻经营的小加油站仅赊账的汽油钱就达到25万元之多,企业不堪重负,濒临停业。赊账的“大户”是当地的派出所、乡镇政府等权力部门,经营者拿着一叠欠条找到欠账单位的负责人,受到的或者是推诿,或者是理直气壮“没有钱”的回答。
企业由于赊账而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被拖垮,这种情况多与权力有关,进一步说,是“权力消费”带来的结果。如这篇报道中说到的派出所、乡政府、镇政府,在当地都属于有权有势的单位。按照常理推想,这样的单位欠债不会不还。这样的推理不是没有根据,但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这样的单位能够还得起欠款,二是单位的领导要具备应有的诚信意识。通常情况下,这两个条件对多数单位及其领导干部来说不成问题,但如果这个单位不具备相应的条件,那么“权力消费”就会带来许多问题。
一种情况是容易产生滥用权力行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单位,收入少、底子薄,但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开销却很大,招待吃饭,购买车辆,弄得入不敷出。没有办法只好借用自身的权力,到有关企业去消费,吃饭住宿签单、加油赊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数额较大的政府欠债。企业之间的债务纠纷可以通过民间协商、行政干预、法律诉讼等手段解决,这时政府权力部门充当的是主持正义的仲裁角色。但政府部门成了欠债人,他还如何能履行其应尽的职责?而且,债务多了推给下一任,继任者没有享受到实在的消费当然不情愿替前任还债,于是便出现了政府“赖账”。
另一种情况是给企业造成沉重负担,影响经济发展。赊欠消费多发生在信息相对闭塞、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这种地区外来的客流少,许多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靠本地政府的各个部门。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干部经济”现象。如果政府部门消费之后,不能及时付款,甚至长期拖欠,企业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企业发展不起来,经济规模和总量无法扩大,整个地区也就难以走出自我循环的封闭环境。
“权力消费”、“干部经济”是许多地区县域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破解“权力消费”给地方和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课题。制约措施很关键,要能管住消费欲望大、财力不足、诚信意识差的领导干部;前任留下的债务不能推给下一任;要防止“公权私用”,对滥用权力的领导干部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还要合理引导“干部经济”走出本地的小循环,拓宽消费和投资渠道,参与大的经济循环,形成合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