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秋,中国工农红军两大主力方面军在经过了千难万险会合之后,却面临着更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更加严重的政治纷争……
张国焘的“礼物”是一个“联邦政府”
1935年5月15日,中央红军从川南的会理出发了。
这支于崇山峻岭和激流险滩中艰难辗转的队伍终于有了明确的前行目标:北上,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
就在中央红军从会理出发的第二天,红四方面军在川西的茂县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会议决定由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八十八师、二十五师、二十七师各一部西进小金川地区接应中央红军。会上引发争论的是关于欢迎中央红军的口号。方面军军事总指挥徐向前不赞同陈昌浩提出的“欢迎三十万中央红军”的口号,虽然当时红四方面军官兵认为中央红军有三十万之众,但至少方面军的高级将领们已经知道中央红军遭受了巨大损失。茂县会议还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
尽管张国焘说西北联邦政府“遵奉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命令”,但是,苏维埃中央政府从来没有批准成立西北联邦政府。
红四方面军开始为迎接中央红军大量地筹集物资,并号召每人都要给中央红军的官兵准备一个礼物。张国焘给毛泽东准备的“礼物”是一个“联邦政府”。
6月24日,毛泽东一行到达两河口附近。25日,在一个叫抚边的村庄里,红军官兵搭起了一个会场。这是这个偏僻的村庄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景:房屋上挂上了红旗,草地上搭起的讲台四周用松枝镶嵌起一道绿色的边缘,这道绿色令这个荒凉的小村庄顿时有了生气。
之前,中央红军获悉了红四方面军目前的总兵力:“主力约四十个团,分编为四军八团,九军七团,三十军九团,三十一军八团,三十三军五团,三十四军三团,有五个独立师两个团,其余四个师每师平均约三千七百人。”尽管这一数字不甚准确,但是,红四方面军近十万人马的兵力还是让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央红军所有的将领都感到了万分惊讶。此时此刻,中央红军不足三万人。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从抚边步行了三里路,到达一条小路的路口。
几千名红军官兵在他们的身后列队完毕。
骤然下起了大雨,所有的人都站在大雨中没有动。就这么过了许久,有人喊了一声:“来了!”泥泞的小路上,三十多匹高头大马在大雨中飞奔而来,马背上是全副武装的英武的卫兵。张国焘骑在一匹白色大马上,在卫兵们的簇拥下从雨雾中出现了。
这是中国革命史上难以形容的重要时刻。
红军官兵用力地敲打着锣鼓,努力地喊着口号。
在大雨中久候的毛泽东抻了抻已经湿透了的灰色军衣,向着那匹白色的高头大马缓慢地迎了上去。
大雨中张国焘的高头大马踏起的泥水几乎溅了毛泽东一身。但是当张国焘看见了毛泽东的时候,他立即飞身下马,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在红军官兵的欢呼之中,两个人登上了临时搭起的讲台,讲台是从藏族群众那里借来的一张桌子。毛泽东发表了欢迎词,张国焘发表了答谢词。之后,他们说笑着一起往村子里走——“我和毛泽东旋即并肩步向抚边,沿途说说笑笑,互诉离别之情。”张国焘后来这样回忆。在他们并肩前行的路上,毛泽东告诉张国焘,说他们到达这一带已经四天了,专门等张国焘来商量两军会合后的军事方针。张国焘则告诉毛泽东,说他从茂县到这里骑了三天的马,一路多经藏族聚居区,山高林密,河流湍急。他还向毛泽东描述了他沿途看见的一所石建的教堂,说这座教堂拥有一个很大的养蜂场和一座精致的小磨房,而常年住在那里的一个西人传教士居然运进来了“整箱的金山橙苹果洋酒”以供享用。
毛泽东和张国焘并肩走在一起的瞬间,被当时在场的红军官兵深刻地记忆在了脑海中。那个温暖的时刻给予他们的希望与信心,让他们觉得之前所付出的所有牺牲都是值得的。
26日上午9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史称“两河口会议”。周恩来根据两军都已经离开从前的根据地,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的现实,阐述了选择新的根据地的必要条件和今后红军的行动原则。周恩来强调,新的根据地的选择方向和地域要有利于红军的作战和生存,而目前红军所处的这个地域显然不符合这个原则。关于战略方向,应该选择向北,向川、陕、甘方向发展。周恩来的发言代表了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意见,主要是说给张国焘听的。两河口会议最后形成的决定是:红军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在战役上必须首先集中主力消灭与打击胡宗南军,夺取松潘与控制松潘以北地区,使主力能够胜利地向甘南前进……”第[1][2][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