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召见守时且宽容,从约定的采访时间开始,一直耐心地等候路上耽搁了的记者。听说要多谈谈他的故事,他连连摇头。谈起企业,他倒口若悬河,大家都惊讶于他的专业,他却讪笑道:自己最初也一窍不通,边做边学,才成了内行。 曾经,黄鹤一厂不过是从事民用线生产的、十几个人的小厂,厂长王平华笑言:说小厂那是抬举我们,其实就是在棚户里搞生产。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间“棚户”已成为高压电线电缆武汉造的“大块头”,年销售额轻松过千万元。江召见如何将一条电缆线“越拖越长”的?
注重品牌 傍“黄鹤”起飞
受“文革”冲击,江召见未能顺利读完初中。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街道上开了家小店,专卖汉产家电。“红山花”电扇、“荷花”洗衣机等曾显赫一时,但这些品牌日渐没落,利润越来越低,江召见眼见不足依靠,1984年开始改卖电线。看到电线市场不断增大,3年后,江召见开办电线厂,生产电线电缆。江召见判断,当时经济开始真正起步,各地经济开发区掀起热潮,工业用电需求增大,房地产开发日渐火热,产品应该不愁销路。厂子成立后,他一直想找个响亮的牌子,为考虑此事,常常走神。1988年的一天,他随家人去黄鹤楼游览,站在楼顶,俯首向下,但见游客川流不息,抬头仰望,白云飘逸蓝天上。刹那间,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能否借用“黄鹤”组成品牌呢?“黄鹤人”这个词突然就蹦了出来。武汉是白云黄鹤的故乡,“黄鹤人”就是诗意化的武汉人,透着自豪感,又能产生对于架设在蓝天白云下电线电缆的联想。“就是它了!”1989年,江召见成功注册“黄鹤人”这个汉味浓郁的商标,申请过程异乎寻常的顺利。当时湖北地区电线电缆行业相对落后,对手品牌意识薄弱,“黄鹤人”脱颖而出。乘着黄鹤的“黄鹤人”,如今已和省内38个市州县的供电局达成了合作关系,又南下湖南、北上哈尔滨、西进四川、东至安徵。很多客户都是冲着“黄鹤人”的牌子而来,近期武汉印染厂有一批40多万元的订货单,便是他们的厂长亲点的“黄鹤人”。
果断决策 屡次大手笔扩张
1998年,江召见筹资1000多万元,在东西湖购地30多亩,将厂房扩大到1.2万多平方米。行动在实施之前,遭到了厂长王平华的激烈反对。一下子搞太大,将面临巨大风险,王平华提心吊胆。但是江召见认为,要和人竞争,就必须上规模,“任何决策都有风险,我的原则是,有八成成功把握就上”。现在回想起来,王平华不得不佩服江召见的眼光,“以前人家提到黄鹤一厂,总有些看不起,说那是小厂。”现在规模上来了,显然带来了竞争优势。1999年,黄鹤一厂签下了首笔大单,湖北电力公司定货900万元,当时“签字的时候手都是软的”。这个数字,江召见现在已经可以平常对待了。此后江召见开始连续不断地承接多起大单,年销售额达到几千万。
舍得吃亏 赢得长久市场
2003年,一家仓储超市向黄鹤一厂订了50多万元的电缆。在江召见看来,这单子有搞头,如果做得好,以后随该超市连锁扩张,还将产生大批后续业务。谁料超市估货出错,最后告知实际只需20多万的货。可是,这时合同早已白纸黑字签了,多出的30多万怎么办?如果江召见按照合同较真,完全可以硬塞给对方,那样的话,电缆就只能成为他们仓库中的废铜了。江召见考虑了一下,决定留下这30多万的货。这招“以退为进”显然起了作用。如今该超市80%的电线电缆都由黄鹤一厂提供,包括了全国六七十个门店的业务。“最近,他们重庆的分店又直接找我买电线,如果当时我较真,那不是得不偿失么?”今年6月,一家供电局招标,黄鹤一厂以每吨电缆线5.9万元的报价中标。正式签约前短短5天时间,电缆价格暴涨到8.6万元/吨。合同还没正式签,要不要跟着涨价?江召见考虑的结果是,不涨!“既然已经报了价,就得守信用,哪怕是亏本买卖。”结果,黄鹤一厂和供电局签的这笔1300多万元的单子,实际亏了280万元。江召见就认准了这理:舍弃一些小的,会得到更大的。
三个习惯 八年雷打不动
黄鹤二厂厂长王平华,8年前开始跟着江召见打拼,对这个“半路出家”的老板心悦诚服。他说,江召见有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下车间。老板事业心很强,他的办公室条件最差,好的都给了别人,他每天很早就到厂里下车间,生产、管理有风吹草动,他都一清二楚。按时发工资。他很关心职工,企业再困难,工资都按时发放。过大节时,还给外地职工买车票。不让债务过年。他不愿欠别人的债。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会主动让对方来拿钱。老板强调说,“这个很重要。”记者冷靖华实习记者 吕青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