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铭佐,新华日报副总编辑、扬子晚报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晚报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晚报早出是主动出击
中国老一辈新闻人认为,晚报的特点和优势就是晚,打时间差。这句话没有错,但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 过去,除了机关报和晚报,读者几乎别无选择。而现在,早报和都市报出来了,机关报也在改版,网络和广播电视也十分发达,对晚报形成了挑战。晚报应当与时俱进。
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包括《扬子晚报》在内,全国100多家晚报中的大多数选择了晚报早出,与日报、都市报、早报等拼抢上午市场。应当说,这是晚报主动出击的表现。
但日报、都市报、早报等竞争对手,却籍此大打攻心战,鼓吹“晚报不行了,晚报老了。”事实上,晚报早出,已对它们形成巨大冲击。江苏的一些都市报和早报的老总是是我的好朋友。他们曾私下告诉我说,“《扬子晚报》出早报,让我们压力不小。”
报业竞争较量的是综合实力
从1999年开始,江苏报业市场10多家报纸间出现激烈的价格战,一份都市报或早报,5角、3角、2角、1角都有人卖,甚至后来还出现免费赠送。《扬子晚报》仍然保持原价,5角一份。
你打价格战,我就千方百计提高质量。《扬子晚报》从每个编辑、记者,从每一篇稿件抓起,同时版面年年创新、调整。此外,《扬子晚报》还在提高发行质量的同时对发行量和区域进行适当控制。《扬子晚报》正在将报纸的发行由城乡平均用力转向主城区和中心城镇。这必定对目前的日发行量180万份的数据产生影响,但我们并不认为报纸发行量越多越好。
江苏的10多家报纸各有所长,有些新兴的报纸发展势头甚至很猛,但报业的竞争,较量的毕竟是综合实力。
有特长的人就是人才
人才是报纸发展的根本。但什么是人才?人无完人,我认为没有天生的总编辑,在哪方面有特长的人就是人才。劳模、先进工作者和领导并不见得就是人才。优点和缺点明显的人也能成为人才,关键看你怎么使用。
对人才的流动要赋予新的概念。过去,大家常常讲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人才出去了怎么办?回来了怎么办?不要把人才神话。一次,《扬子晚报》的一位部门副主任,被竞争对手以“提拔为主任”的许诺挖走了,但不到一个月,这位同志又回到《扬子晚报》,他说自己愿意当一名普通编辑或记者,但出于对他工作能力的肯定,报社还是让他继续当部门副主任。现在,这位同志比过去更投入了。
再画一个“S”曲线
这些年,中国的晚报走过了辉煌时期,即使现在,相比而言,晚报在总体上仍胜过都市报和早报,更趋向于成熟。如2005年“全国晚报都市报竞争力20强”中,晚报就占有优势。都市报和早报走过的路还比较短,晚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它们不是还没遇到就是刚刚才遇到。
但形势也不容乐观。一些晚报效益下滑甚至个别的还跨掉了,这些虽然不足以说明晚报在走下坡路,但晚报的确是处于拐点时期。晚报已度过“S”型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晚报同仁应当扬长避短,不断探索,努力在“S”的顶点再画一个“S”曲线。
《扬子晚报》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新的增长点。2004年9月,《扬子晚报》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出“滚动出报”,“一报两投”。对南京主城区的订户,早晨7:30以前把夜间印出来的部分报纸先送到户,下午再把当天编印的报纸投递上门;对于到摊点买报的读者,报社协助南京主城区摊点方便读者“一报两拿”。上午版让读者看“昨天精采”,下午版让读者看“当日新鲜”。如此滚动出报的模式,不仅突破了晚报原先在发行时间上的局限性,而且大大增强了晚报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今年“神六”飞天报道中,无论是发射还是回收,《扬子晚报》都以其独一无二的优势在江苏报媒中抢得先机。
《扬子晚报》创刊于1986年元旦,由新华日报社主办,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1995年日发行量突破百万份以后,每年仍在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02年9月26日,日发行量超过200万份。目前,该报日均发行量为180万份左右。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