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越剧艺术节暨绍兴黄酒节开幕的同一天,在古城浙江绍兴,中国黄酒城与黄酒博物馆一道开张。
从一间简单的黄酒历史陈列室到一座辉煌的“黄酒城”,这正是绍兴黄酒业发展现状的生动外化——一个多年抱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产业,骤然被现代理念催醒。
抢眼的酒业“新秀”
绍兴黄酒业今年引人关注的,远不止一座黄酒城和博物馆的开张。10月13日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糖酒交易会上,15家绍兴黄酒企业联合参展,占据主展区总面积15,其抱团出击、推广品牌的气势成为焦点。此前的3月,绍兴黄酒企业首次抱团入川参加春季粮酒会的尝试,并创下3天成交1.8亿元的展销业绩。
6月,绍兴黄酒生产技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名录上多数“濒危”的项目不同,绍兴黄酒业正处于壮大期。
同时,绍兴黄酒的两“巨头”——“古越龙山”和“会稽山”的广告同时出现在央视黄金时段或重要赛事转播中。以往被普遍视为地域性产品、传统手工行当的绍兴黄酒,开始在全国市场变得高调、张扬起来。
事实上,整个中国黄酒产业都在近两年大放异彩:连续数年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国总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今年预计产量在220万吨以上。更为重要的是,业内人士越来越看好这一酒类,开始将其列为白酒、葡萄酒和啤酒之外势头强劲的“第四势力”。
绍兴黄酒无疑是这“第四势力”中最重要的一极。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黄酒总产量中,绍兴酒占15,出口量则占全国黄酒总出口量的45左右。近两年,全国全年销售各类饮用黄酒约60万吨,其中绍兴黄酒达30万吨,且还在持续快速的上升之中。
“保守”的传统产业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绍兴人称黄酒为老酒,其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是那时越王鼓励生育的政策。一到农闲,绍兴人几乎是家酿户造,满城氤氲酒的芬芳。
历史演进,过去“全手工”的黄酒酿造过程中有了机械化手段,但即使在拥有现代化生产线的大型工厂内,绍兴黄酒也保持着传承千年的独特生产传统:每年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制酒酿,大雪前后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发酵时间长达80多天,还要“靠天吃饭”——浸米、蒸饭、落缸、发酵、开耙、压榨、煎酒等近十道工序都要根据气候、温湿度及米质等灵活处理,全靠酿酒师傅的经验和灵感。酿酒师傅的经验手艺、精白度高的糯米、“为酿酒而生”的鉴湖水,这三大“关键词”,成了绍兴黄酒难以“仿冒”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传统产业而言,“保守”有时至为重要。绍兴酒、绍兴人普遍表达着对传统的尊崇和重视。“1743年已是一坛好酒”,是“会稽山”的广告词;“创立于1644年”,是“沈永和”的自豪;近百年前生产的陈酿实样,是“古越龙山”的至宝;“中华老字号”,是“塔牌”高张的酒幡;一些中小型酒厂也会自豪地说:“我们的老酒是纯手工酿造。”
绍兴酒是中国首批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产品,也是早早制定国家质量标准的传统产品。在绍兴的上百家黄酒企业中,能够使用“绍兴黄酒”或“绍兴老酒”名称、打上原产地域保护标志的,不过十数家。
创新的扩张之路
绍兴黄酒业今年的“抢眼”表现,既有天时、地利的巧合,也是政府、企业努力的结果。
“天时”在于,人们越来越注重营养健康,全国黄酒市场开始复苏,销量骤增20%以上;“地利”是大市场大流通加上遍布各地的江浙商人,给“越酒行天下”做了铺垫。
黄酒行业在绍兴算不上经济产值中的“大户”,但绍兴市政府对这一本地优秀传统产业十分看重。1990年,绍兴首次举办了黄酒节。2003年底,在黄酒业低谷期,绍兴成立“振兴绍兴黄酒办公室”,实施了《振兴绍兴黄酒业纲要》,鼓励黄酒企业发展。
打破产业桎梏的转变,始于“古越龙山”、“会稽山”等黄酒业龙头品牌。今天中国黄酒业“老大”绍兴黄酒集团,就是上世纪90年代在政府推动下“强强联合”而成的。经过一次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从2.5万吨扩大到目前的11万吨,还成了“黄酒企业第一股”。
11年前,“古越龙山”首次推出年份酒,赢得市场青睐。黄酒市场由此打开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眼下,在“古越龙山”,高档酒更占了黄酒总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
作为绍兴黄酒的龙头企业,绍兴黄酒集团董事长傅建伟算的是大账:“绍兴黄酒业需要有人带头举旗一挥!不能再挤在狭窄的地域和消费群体内‘自相残杀’,产值增长要靠培育新市场,做大蛋糕。”
随着品牌推广战略的实施,“古越龙山”去年的销售额比上年净增1.1亿元,在北方部分市场的销量增至2003年的10倍之多。今年初,集团旗下的古越龙山、沈永和、鉴湖、女儿红4个品牌黄酒的销量,均出现50%以上的高速增长。
同样的品牌推广效应,也出现在“会稽山”。会稽山绍兴酒有限公司去年11月以8900多万元买得嘉善酒厂部分股权,走出了联合发展的第一步,还提出了5年内达到10亿元销售额的目标。
绍兴黄酒企业正踏上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的扩张新路。整个中国黄酒业也有望真正成为酒业的“第四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