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2日,游客在山东东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芦花。
高桦 董玉摄
自1956年在广东鼎湖山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经历了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历程。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50周年之际,我们看到:在各地的自然保护区里,国家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得到保护,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国家战略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自然环境最洁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
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生态屏障
森林、草原、湿地、海洋、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可谓多种多样。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生物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每一个生物物种都包含丰富的基因,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水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和应用,创造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奇迹。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的天然储存库,保护了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资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8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保存完好的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为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较完好的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特殊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旅游场所,自然保护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载体。
发展步入快车道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施有效管护的关键。1987年发布《中国自然保护纲要》,1997年发布实施《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环保总局又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日益完整健全,而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第一部自然保护区专门法规《自然保护区条例》,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可操作性强,成为法律实施的支撑。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繁殖研究、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等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科研工作,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科技含量。生态监测可以及时掌握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大主体功能区,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禁止开发区,要求健全法制、落实主体、分清责任、加强监管。《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确保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基本稳定。这些方针政策都为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期待突破瓶颈
但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困难。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严重威胁,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也让不少保护区陷入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之中,而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需要优化的问题虽然呼吁多年,但是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推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这已经成为相关部门的共识。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调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强化管理、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的工作正在推进。而要防止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就必须严格执法,执法能力的建设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可以预期,在突破这些发展的瓶颈之后,自然保护区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