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之子隐居成都50年
国学大师八位子女无一人涉足文科
2006年5月份,四川大学黄奇逸教授同成都成量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夏义宝一起吃饭,两人对古文学都偏好,谈得很投机。“王国维的后人在成都,就在我们厂里。 ”夏义宝无意中透露的一句话,让黄奇逸一惊。
大师之子年过9旬
川大历史系教授黄奇逸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应该是:又惊喜又意外。“这绝对是成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黄奇逸立即请夏义宝代约老人见一面。
2006年10月19日午后,下午3时,一位身着蓝色衬衣、头发银白的清瘦老人坐着轮椅缓缓而来。这名老人,名叫王慈明,他就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世界级大师—王国维之子。
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1956年,41岁的王慈明作为第一批总工程师,来到成都量具刃具厂工作。截至今日,91岁的王慈明在成都,已经静静地生活了50年。
“隐居”成都平静生活
在成都生活50年,王慈明从未向外人提起父亲的身份,就连子女也所知甚少。“父亲很少说起爷爷,我了解到的爷爷,更多是来自外界的一些资料。”王令尔说。
王令尔得知自己的爷爷是王国维,还是在那个飘红的“文革”年代。面对“大资本家”的指责,父亲很是无奈:从来不是,如果不信,可以去问问郭沫若。“当时,才听说,自己的爷爷是有名的学者王国维。”
经常上网偶尔打游戏
女儿王令尔说,91岁的王慈明老人除了喜欢听古典音乐和京戏,在学校读书学的电子专业,老人现在仍然很感兴趣,家中订有电子杂志。为了满足他的“好学”,儿女还专门为他配了手提电脑,老人经常上网浏览,偶尔还打打游戏。“我们装了什么游戏,他就打什么。”王令尔笑着说,家里要换电器,肯定是要父亲来当“参谋”的。
谈话间,老人注意到了摄影记者手中的相机,记者以为他想看照片,谁知老人却熟练地转动着镜头,“镜头多少?”“我有一个SF2的……德国的镜头比较好……”
子女无一人涉足文科
1927年,父亲王国维投湖自尽时,王慈明才12岁。
王令尔笑着坦言,对于爷爷的作品,自己并不都看得懂。实际上,从父亲那一辈开始,后代无一人再涉足文科,这多少有些遗憾。大哥考海关,二哥考邮政,三哥考铁路,“也许父亲吃了些苦,就让孩子转向容易生活的方面。”
于是,王国维的8个孩子没有一个是踏着父亲的脚印走下去的。现在,王令尔的女儿保送到北大学法语,让一家人欣慰的是,女儿对历史、文学都很感兴趣。“家人们建议她可以向这方面发展。”王令尔说,如果女儿真心喜欢并选择这条路,多少可以弥补两代人的遗憾。(据《天府早报》)
链接
8兄妹仅2人在世
王国维有两位夫人,共有8个孩子,6男2女,王慈明排第六,是潘夫人所生。
据王慈明讲述:王慈明二哥王仲闻在北京邮局工作,三哥王贞明和四哥王纪明、姐姐王东明带着妹妹和母亲去了台湾,居住在高雄。而六弟王登明则在上海第一医院任讲师。1987年,王慈明一家在香港见到了台湾的兄长和姐姐。分别43年后,家人的首次见面,让大家都唏嘘不已。
时至今日,王国维的8个子女,也只剩下91岁的王慈明和身在台湾的姐姐了。 |